九年級(上)第一單元備課指導
單元總體介紹
體裁:抒情詩(選入五首抒情詩,其中有一首舊體詞,兩首中國當代詩,兩首外國詩)
題材:對大自然的贊頌,
如:北國風光、雨、星星、蟈蟈、蛐蛐、夜
作者:毛澤東、鄭愁予、江河、濟慈、葉賽寧
特點:文字精粹,心靈敏感、多情和充滿詩意。
重點:1、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詩中形象,進入詩中的情境,體驗情感,感悟詩意,提升人文素質。
2、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3、熟讀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韻律美,體會詩歌的魅力。
4、引導學生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擬人等詩歌的常用藝術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5、適當地進行詩歌的比較閱讀,認識詩歌之間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表現手法、感情意蘊等方面的異同。
1、沁園春 雪
課文分析:
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教學思路:
1、從朗讀課文入手,在反復朗讀并背誦中體會詞中的形象,體會革命家英雄氣概和壯志豪情,感受詞中宏闊的意境;
2、揣摩、品味詞的凝煉、貼切的語言;
3、正確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導入 課文
欣賞李煜的《虞美人》,體會封建帝王的亡國哀傷,對比引入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壯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闊……
二、朗讀,整體感知
教師示范讀,學生讀
理解這首詞的上下兩闋,各寫什么?
(上闋:描寫北國雪景;下闋:縱論歷代英雄,抒發(fā)詩人的抱負)
三、生成-探究
預計學生生成問題:(可參見《讀寫導航》的“探究與體驗”)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闕中作者以“望”統領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景觀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是實寫。)
3、詩人是如何來表現這些景象的?
(對偶、比喻等修辭;以動寫靜,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4、“須睛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寫景與前面的詩句有何不同?
9前面是寫實,這里是想象的虛景。)
5、發(fā)揮想像,用自已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并談談此時你的感受。(廣闊、壯麗的北國雪景風光,令人感受到詩人豪邁胸懷,雄偉氣迫,以及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6、詩人如何從上闋描寫北國雪景轉入下闋縱論歷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作用)
7、作者用一個“惜”字統領全文、評價歷史人物,包含著什么樣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評不足)
8、怎樣理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抒發(fā)了作者作為革命家的偉大抱負……)
四、拓展欣賞(比較閱讀)
1、 閱讀課后詩《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并比較兩首詞的異同點
2、課后比較閱讀《沁園春 長沙》,重點比較和體會詞在情感、表現手法上與課文的相似點 (見《讀寫導航》)
五、反復朗誦課文并能達到熟練成誦
六、作業(yè) :
1、課外閱讀鑒賞毛澤東詩詞,并選擇自已最喜歡的一首在班里朗頌交流。
2、背誦課文
2、雨 說
課文分析:《雨說》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其突出的藝術特征是擬人手法和象征手法。這首詩既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他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愿。詩的風格是清新、歡愉,思想感情蘊藉而深厚。
教學思路:
1、適當介紹這首詩寫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特殊的寫作背景,以幫助理解詩意。
2、引導學生加強朗讀體會,理解詩意,感受春雨的美好。
教學設計:
一、導語 設計
請學生背誦出描寫春雨的詩詞佳句,并說一說“春雨”這一意象在中國傳統詩文中有怎樣的內涵。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詩朗讀,營造詩歌氛圍,先感受后讀詩。
2、將自己聽詩、讀詩的感受說出來交流。 (親切、喜悅、輕快、柔美……)
三、生成-探究
將整體感知的內容整理歸類,教師分別就主題思想、藝術風格等方面引導學生生成問題,探究問題。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詩歌的題目是《雨說》,那么詩人筆下的雨都說了什么?這些話集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見《導航》)
2、作者怎樣描寫春雨特點的?找出幾個詞、句說說你的體會。(見《導航》)
3、這首詩的語言有什么特色?(見《導航》)
4、 “我要教你們勇敢的笑”這句話中的“笑”的內涵是什么?
(笑代表一種快樂幸福、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是詩人鼓勵孩子們要樂觀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四、評價分析
教師對學生的探究、分析、鑒賞有重點地評價,鼓勵不同的見解。
五、課堂小結
從學生的研習中總結出鑒賞詩歌的方法:閱讀——找出意象——感悟內容——發(fā)掘主題。
六、拓展創(chuàng)新
根據自已的能力和興趣選做:
1、請學生以“雨”的身份對詩歌內容進行復述并評議。
2、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全詩,并把自己改寫的散文與原詩對比閱讀,說說詩歌在表現手法上有怎樣的特點。
3、體會如何用擬人化的語言去學寫一些簡短的小詩,從中感受寫詩的樂趣。
3、星星變奏曲
課文分析:《星星變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全詩意象豐富,構成理想與現實的相互反襯,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強烈而又含蓄。
教學思路:1、適當簡介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引導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暗喻句子的含義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
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又是如何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學生交流課前自主搜集的有關信息
1、朦朧詩 2、詩人及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1、聽配樂詩朗讀,營造詩歌氛圍,先感受后讀詩。
2、將自己聽詩、讀詩的感受說出來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將整體感知的內容整理歸類,教師分別就主題思想、藝術風格等方面引導學生生成問題,探究問題。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可參見《讀寫導航》):
1、 詩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螢火蟲、春天、鳥以及夜、冰雪、凍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2、 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4、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上下兩節(jié)有哪些變和不變之處?
5、詩的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在意境上有何轉化?
6、這首詩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7、理解詩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綜合創(chuàng)新
1、以“日月星辰”為意象,寫幾行詩或幾句話,表達你的思想情感。
2、課外閱讀一些朦朧詩作,選擇摘抄幾首自已最喜歡的詩來班里朗頌交流。
4、外國詩兩首
課文分析:《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yōu)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又各有其特點。《蟈蟈與蚰蚰》一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但它所揭示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規(guī)律,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動地表現“‘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 《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第一課時: 蟈蟈和蛐蛐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捕捉住蟈蟈和蛐蛐這兩個富有生機的意象,品味由“蟈蟈的樂音”和“蚰蛐的歌兒”交織成的“大地的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描寫了兩只草蟲的嗚叫,為什么說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
教學設想:
1、簡略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幫助學生了解濟慈詩歌的特點。2、這首詩詩中有畫,立體感甚強,誦讀時要很好體會。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將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將以博大的胸懷,賦予我們靈感和力量。英國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就是他們用身心和自然溶鑄而成的美的贊歌……
二、簡略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體感知
在反復朗誦中體味蟈蟈和蛐蛐這兩個意象的內涵。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四、生成-研究: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參見《讀寫導航》):
1、《蟈蟈與蛐蛐》一詩從結構上看可分成哪兩個部分,從哪兩句詩可以看出來?兩部分的內容是如何巧妙聯系起來的?
2、理解詩中蟲鳴的內在意義。
3、《蟈蟈與蛐蛐》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描寫了蟈蟈、蛐蛐兩種昆蟲的鳴唱,為什么說“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4、《蟈蟈與蛐蛐》這首詩具有優(yōu)美的意境,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請結合詩句舉一例,用你自己的話談談詩美在哪里?
五、深情朗頌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寫自然謳歌自然的詩作,課處再閱讀幾首在班里交流
2、模仿課文,仿寫幾句詩句,抒發(fā)自已對地球或自然的獨特感受。
第二課時: 夜
課文簡介:《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教學設想: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感情,重視朗讀體會體會詩歌的美,并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著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二、交流課前搜集的文學常識信息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詩朗讀,營造詩歌氛圍,先感受后讀詩,。
2、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jié):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jié):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jié):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jié):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生成-探究
結合課后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
四、深情朗誦,深入體會詩中意境
五、拓展創(chuàng)新
對比閱讀沈尹默的《月夜》(參見《讀寫導航》)
月 夜
沈尹默
霜風呼呼的吹著,
月光明明地照著。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
卻沒有靠著。
六、作業(yè) :出去感受感受陽光雨露或感受月光星辰,然后寫幾行詩,要求寫出美的意境。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雨的訴說
活動簡析:
“雨的訴說”從《雨說》一詩引申出來的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試通過讓學生關注大自然中人們熟悉卻并不關注的雨等幾種常見現象,來引導學生體驗自然的詩意之美,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同時通過搜集有關資料,進一步培養(yǎng)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項活動可以靈活掌握,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有選擇來開展。
活動目標:
1、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引導他們注意觀察和體驗大自然的韻味。
2、通過搜集有關資料,增長見聞,開闊視野,并鍛煉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
3、閱讀和朗誦寫雨的文學作品,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和朗誦能力,尤其是體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動建議:
1、學生三項活動任選一項,自愿組成活動小組。
2、 活動在第一課《雨說》教學之后提前布置活動。
3、這篇綜合性學習的文字敘述很美,三個部分的內容一氣貫穿,很有詩意。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訴說雨的心曲;顒忧埃堈J真研讀,感受雨的詩情。
活動安排:
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瀝瀝下起的時候,帶著錄音機或攝像機,帶著一份好心情,去觀察雨幕,去傾聽雨韻,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記錄:
具體季節(jié)和時間:
地點:
雨的特點:
對雨聲雨象的形象描繪:
自己觀雨時的心情:
2、請你把聽雨的感受及聽雨的資料與同學們分享。
第二組:說說雨的功過
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關于雨給人類帶來福祉與災難的資料,了解雨的別樣情形,并在展示課上講述給同學聽。(以下可參見《讀寫導航》)
1.概述一個雨水泛濫成災的實例。
2.羅列與雨有關的奇特現象:梅雨、錢雨、泥雨、酸雨等等。說說它們形成的原因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災害。(選擇一個進行探究)
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
1、搜集有關雨的詩文佳作或俗語,并將有關描寫“雨”的名句或名段摘錄下來,在展示課上向全班交流。(有關雨的古詩名句可參見《讀寫導航》)
2、將自已搜集并喜歡的有關雨的文學作品,制作成配樂詩文,在展示課上與同學分享。
全體同學:抒寫雨的情懷
在自己聽雨和學習他人文學作品描繪雨的方法的基礎上,以一個季節(jié)中的雨為意象,結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給你的獨特感受,寫一篇抒情文章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