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風景》教案及練習
2、相關知識:
東山魁夷的藝術
東山魁夷的名字對中國的讀者并不陌生,他的日本風景畫典型地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審美特點:沖淡、自然、含蓄,分明是將東方文化的藝術真諦賦予了日本民族化再現。但對東山的文字,中國的讀者卻很少接觸,所以,當我們打開面前這套六卷本“東山魁夷美文”時,一種由文字渲染而出的優美詩境悠然而生。你會感到驚詫,一個畫家的藝術品格通過文字即能傳達得惟妙惟肖,真正達到了“詩為心聲、畫為心境”的審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躍然紙上。
東山散文的文字魅力就在于:在平淡的文字里,流淌著作者熾熱的生命激情。作者的精神苦惱、生命困惑、自然感悟都是在不著一字中盡顯出才思的風流。作者自己就有這樣的自白:“也許越深刻地探求人的行為之善惡、劇烈和苦惱,就越發不得不采取純潔而優雅的姿態”。
東山的此種藝術境界也即是他的人生境界,而要體味這種平淡中的高深,要達到這種境界,不經過大的苦難和折磨是不能的。或者正是東山的人生背景中有一種“惘惘的威脅”,他的人生里程中經過了苦難的蹣跚,才使他能以深邃的生命哲學支撐起瑰麗的藝術殿堂。東山曾經這樣描述過自己:“我的胸中深藏著黑暗和痛苦,但我沒有把苦惱向別人公開表白過。然而,有著黑暗和苦惱的人,同時也是祈求靈魂的凈福和平安的人。我的作品中所表現的靜謐和純樸的風格,抑或正說明我缺乏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進行切實的祈禱的”。經過黑暗的人,才知道陽光的明媚;有過苦難的經歷,才備感生命的珍貴。東山魁夷的父母兄弟先后被病魔奪走了生命,而他自己又經過戰爭的離亂,但他卻從災難中走了出來,精神得以升華,藝術愈顯圓熟,終于: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種人生哲學及美學精神貫穿了東山魁夷的整個人生和創作之中,使其繪畫及文字的魅力經世相傳,走向永恒。
其實,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不僅僅是東山魁夷的藝術如此,對每一個成熟的藝術家來說,這都是一條必由之路。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這是日本當代著名風景畫家和散文家東山魁夷1975年的隨想,本文先是《風景》組成部分之一“自然與色彩”,后由作者修改為單篇《我們的風景》。他巧妙的將兩種風景,一種是外在的風景,一種是內在的風景結合起來,以一種簡潔、質樸、洗練、靜寂、恬淡、優雅的語言使作者如欣賞他的畫一樣,去感受濃濃的日本特色。
二、文章脈絡
本文共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寫我正在登山路,是涼爽的春夏季節。
第二部分寫我正在登山路,到了夏天,雨停后,霧升騰開來。
第三部分寫我正在登山路,是秋季。
第四部分寫我正在登山路,冬天來臨。
第五部分寫我正在登山路,春天又轉回來了。
三、寫作方法
這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將自己心中感受到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我們閱讀傳達得惟妙惟肖,真正達到了“詩為心聲、畫為心鏡”的審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躍然紙上。在這篇散文中,作者將自己在長途旅行中對景物的獨特感受用極其簡潔而又澄凈的文字記錄下來。
東山魁夷不僅用畫筆勾勒大自然的風景,也以隨筆記錄無形的“繪畫”。他的散文隨筆獨具淡美的特色。在本文中我們深深感受這種獨特的以藝術家方式書寫的散文。讀東山的作品,猶如在觀賞一幅精美的圖畫,流連忘返。雖然文字很淡雅,但我們卻能從中感覺到流淌著作者熾熱的生命激情。感覺到他對自然、人生、藝術的熱愛,對生命執著的追求,對美的熱烈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