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備課筆記
一、課文悟讀夜已深,苦難眠,那連日來的愁苦壓在胸上,那被失意揉搓得羞慚而沮喪的心,在夜幕中,在殘酷的嚙噬中掙扎……那是金榜無緣之痛,那是萬籟俱寂里清醒得“如敗葉落余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的比白日更加分明的傷愁。就這樣,一個被愁情所困的失意少年的容顏便出現在面前,足以喚醒你沉睡已久的憂傷,足以讓你放肆的淚水打濕那西斜的月亮。
好了,來吧,一切的羞,一切的愁,一切的傷,一切的涼,一切的不眠都來吧,我可以承受。面對這江楓如火,面對這美麗姑蘇,面對這迎面而來的夜半鐘聲,我要將這愁、這痛看個徹底,看個分明。不能眼睜睜看勁風中的微火熄滅,不能真切切聽鐘聲將心擊碎的聲音。于是,張繼便讓自己在無眠中清醒、清醒,清醒地寫下那千古名句——《楓橋夜泊》。一千二百年前的落第者、失意者的一場失眠,卻將榜紙上容不下的“張繼”兩個字寫進了后世的每一天……
人生的旅途上,難免會遇到痛苦和挫折,也會品嘗到悲哀和憂傷。但是我們不能懼怕痛苦和挫折,只有這樣才能經受得住痛苦與重挫的磨礪,并從痛苦的際遇中覓出生命的亮色,化為人生璀璨的珍珠。因為痛苦的體驗也是一種財富,能使我們感悟得深刻,正如張繼的失眠也會不朽一樣。悲哀與憂傷在人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美的體驗,比起那插花過街的快樂要耐人尋味得多。當你用憐憫而傷感的淚眼,去認識神圣的所在,比你用浮夸的享樂的欲眼時,要高明得多。憂傷是悲哀的近鄰,憂傷的觸發,往往表現為對真善美追求的艱難的掙扎,是堅韌的一種映射。只要憂傷尚未侵襲人生形象的主體,人生就有希望,一樣美得令人陶醉。不然,那憂傷的“夜半鐘聲”不會余響至今。
二、亮點探究
1.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驗傷”一詞的理解。
探究學習:
因落榜而帶來的羞慚沮喪迫使張繼只身漂泊他鄉。愁緒郁滿心頭的孤獨者被殘酷的夜嚙噬得無以成眠,如將盡的油燈,剎那間可能熄滅。放肆的淚水卻怎么也帶不走他極度的憂傷——張繼所驗之傷。也罷,既如此,就來將這“傷”看個分明。用他這顆傷痛的心去體貼他憂傷的靈魂,讓張繼感悟得更深,這傷痛便也成了美麗的體驗。
2.作者寫漁者“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的用意是什么?
探究學習:
作者欲借此來表達每個人都會遇到失敗、痛苦與挫折,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對于“天不管地不收”的張繼來說,這竟也稱得上是“一項幸福”,從而使讀者更加清醒地體驗到張繼極度的憂愁與傷痛。落榜了,那執著已久的抱負與志向將化為烏有;丟失了仕途追求機會,也便無權擁有那仕途的工作。在風波里艱苦夜漁的人,在張繼眼中卻成了一個體驗“幸福”的人。更何況這失意的人連睡眠的福氣也沒了,真可謂“凄絕”。
3.文中有“鐘聲那么美麗,但鐘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的句子,“鐘”怎會有“痛還是不痛”之說呢?
探究學習:
“鐘”本是無生命之物,是不可能“痛”的,這里是人格化的寫法。是因為主人公張繼將“痛”移情于物,才會問鐘痛不痛。這一筆感人心扉,催人淚涌。張繼的無眠之苦已經化為無盡的傷痛,那夜夜必來的“夜半鐘聲”,也好像是在有意撞擊他心靈的要害,那痛苦便一聲聲地傳過來,如此清寒,如此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