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備課筆記
4.文中說:“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那么“某一種心情”指的是什么?
探究學習:
“某一種心情”是與張繼《楓橋夜泊》的共鳴,是作者的感悟流人讀者心田的一點靈犀。那因失意送至心頭的一種哀怨、一種沮喪、一種孤寂、一種凄涼……或許令人難以表述。這時,一聲“月落烏啼……”便可使抑郁的心情得以釋放。那“某一種心情”就被張繼一語道破。
5.你閱讀《不朽的失眠》的最大感觸是什么?
探究學習;
閱讀本身并不是一個純接受的過程,而是作者與讀者心靈相撞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讀來令人心動的字句也便有了生命的靈氣。然而讀者的理解卻是因人而異的,《不朽的失眠》帶給讀者的感觸便不能一語道破。或許你感觸于張繼的懷才不遇,失意沮喪,苦愁難眠;或許你感觸于人類情感的痛苦體驗;或許你感觸于插花游街的成功者被時間遺忘,而名落孫山者卻能令世人千載不忘;或許你感觸于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描繪;或許你感觸于微火將熄、月冷霜凄、慘綠容顏的如訴刻畫;或許你感觸于人生多劫、生命多愁以及價值無常……無論是何種感觸,只要它觸及你的內心,便可謂是一種深刻的體驗。舒暢愉悅也好,迷茫苦尋也好,淋漓斷腸也好,無一不是美的感悟。
三、選題設計
《楓橋夜泊》的歷史追蹤。
研究方法:
1.確立追蹤的內容:
(1)張繼的生平。
(2)《楓橋夜泊》的創作背景。
(3)寒山寺鐘聲探古。
(4)有關《楓橋夜泊》的賞析。
2.查找有關研究資料并進行匯集。
3.撰寫調查研究報告。
參讀書目:
《全唐詩》;
《名著作者故事》;
《古詩之旅》;
《千古名句詩話辭典》等。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關于作者
張曉風,中國臺灣女作家。散文、戲劇、小說三棲,尤以散文成就為文壇矚目。江蘇銅山人,1941年3月29日出生。有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給你瑩瑩》《愁鄉石》《曉風散文集》等十余部,另有小說、劇本多種。1997年,她36歲時被中國臺灣地區的評論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狹風雷”的“淋漓健筆”。
●卡片②
關于寒山寺鐘聲的考證
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
(摘自明故應麟《詩藪》外編卷四)
張繼《楓橋夜泊》詩,世多傳誦。近讀孫仲益《過楓橋寺》詩云:“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鐘。”亦可謂鼓動前人意矣。
(摘自明朱承爵《存余堂詩話》,《歷代詩話》)
張繼詩“江楓漁火對愁眠”。今蘇州寒山寺對有愁眠山,說者遂謂詩指山,非謂漁火對旅愁而眠。予謂非也。詩須情景參見,此詩三句俱述景,止此句言情,若更作對山,則全無情事,句亦乏味。且愁眠山下即接姑蘇城、寒山寺,不應重累如此。當是張本自言愁眠,后人遂因詩名山,猶明圣湖因子瞻詩而名西子湖耳。至于夜半本無鐘聲,而張詩云云,總屬興到不妨。雪里芭蕉,既不受彈,亦無須曲解耳。
(摘自清毛先舒《詩辯坻》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