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鬼》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知識儲備】1.字詞積累
為:變成。
存想:想像。
致:導致。
何:什么。
困:困頓。
把:拿。
顧玩:仔細端詳。
用精至矣:精神專一,到了極點。
妄:荒誕,無根據。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王充(27-約97),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歷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罷職家居,從事著述。一生盡力于反對宗教神秘主義和口的論,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認為“天地合氣,萬物門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即由于“氣”本身的運動而產生萬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創造者。指出天地、陰陽不生不死,初步接觸到世界無限性問題。認為自然界的“災異”是“氣”變化的結果,與人事無關。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氣”為物質基礎,“人未死,在元氣之中;既死,復歸元氣”,“死而精氣滅”(《論死》),根本沒有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抨擊了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的目的論和災異、譴告、鬼神等迷信。著作有《論衡》。
3.背景鏈接
秦漢時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統治階級中盛行。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經派方士為他們尋求仙藥,幻想長生不老,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揚迷信思想。他說,天是有意志有感覺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統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風調雨順來嘉獎他;皇帝無道,天就降臨災害來譴責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濫的時代,王充根據科學知識,提出無神論的觀點,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觀點。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本文力圖從心理方面解釋人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實根據,有合理分析,表現了作者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四段文章緊緊圍繞“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這個中心,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進行論證,有力地否定有鬼論,否定了“人死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樸素唯物論者對唯心論者的有力一擊。
二、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⑴:提出并闡釋論點
第1自然段:第1句正面提出論點。指出:人們說“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接著第2、3句用設問引起闡釋,以下幾句說出了道理:
人生病了就會產生憂郁、恐懼的心理,就會看見“鬼”出現,因為憂郁恐懼就會有許多思念想像,也就會產生許多虛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現了。本段中,立論開門見山,闡釋追根溯源,層層遞進,干凈利落。
第二部分(2):舉例論證,證明“思念存想,自見異物”的道理。
第2自然段:用伯樂相馬無非馬、庖丁解牛不見生牛的知名事例來證明“思念存想,自見異物”的道理。進而證明“人病見鬼”,舉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見異物”構成相似點,以達到舉其同類證明其正確的目的,也就是用類比論證的方法證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時的“思念存想”所致。誠然,伯樂所見的并不全是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無非馬u4‘不見(活)牛”,是“用精至矣”。由此可知,與二者相類似的“人病見鬼”,當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論證是有說服力的。
第三部分(3):分別從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人手進行深入分析,從而證明了“鬼”是不存在的。
第3自然段:本段可分為二層。一層(開頭至“妄見之也”)照應第一段“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謂“鬼”是“病痛恐懼,妄見之也”。二層(以初疾畏驚至結束)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見“鬼”狀態各異,從而也證明了“鬼”乃“存想虛致,未必有其實”。文章的推理合乎邏輯。“病痛”則“恐懼”,“恐懼”則“妄見”鬼;生病就會“存想”,“存想”就會“虛致”,這就證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應了第一段“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