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集之第四單元(古文)
第四單元
知識點:
了解文言文中成分省略、成分前置和后置等語言現象。
這是個議論性的文言文單元,重在進行文言句法方面的綜合訓練。
掌握省略句、判斷句、提賓句、介賓短語的位置及其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方法。
曹劌論戰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
了解《左傳》。
理解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省略現象。
掌握“伐、勺、靡、弗、帛、獄、軾”等7個字。
能力訓練:
正確理解省略句并學會翻譯。
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取信于民、掌握有力的戰機,舊能以弱勝強的道理。
二、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左傳)和“長勺之戰”的發生背景。
疏通課文,掌握文中的字詞和“之”“其”的用法,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現象。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關于《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史。記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各哀公四年(前464年),共250多年。《左傳》所記史實同《春秋》大體相同,但內容要詳細得多。比如齊魯長勺之戰,《春秋》中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怎樣打敗的?有哪些人物?體現了怎樣的作戰思想?都未提及。所以后人就認為《春秋》是經,《左傳》是解釋經的。《左傳》是中國古代史中最可靠的一部史料,但《左傳》記事與一般歷史學家按事直書不同,它是經過一番嚴密的剪裁和組織的,所以往往寫得有聲有色,富有戲劇性。《左傳》也是一部文學作品,善于描述戰爭場面和復雜的歷史事件,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z又講究布局謀篇,許多故事敘述得曲折生動;語言極其精練,而又靈活多變。《左傳》對后代文學有重要影響。
2.關于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
齊國與魯國是春秋時期的兩個鄰國,齊國是個大國,各國是個中等國,齊大魯小,齊強魯弱。齊國在今山東省東北部,魯國在西南部。
齊襄公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都想到國外避難。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公子糾逃到魯國。到魯莊公八年和九年時,齊國的兩個國君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在政變中被殺,國內無君。公子小白馬上從它國回到齊國,并作了國君,即后來的齊桓公。稍后,魯莊公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君位,被小白的部隊打敗。后來齊桓公逼迫魯莊公殺死公于糾,但仍不罷休。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搶奪君位,出兵攻打魯國。課文就是敘寫這場戰爭的。
引發點:齊國進攻督國,是強國欺凌弱國,有失道義。曹劌看到當時形勢十分危急,挺身而出,幫助魯莊公打敗了齊國。那么,曹劌是利用怎樣的策略贏得勝利的呢?
(二)聽讀課文,正音辨字,并注意朗讀音節
(三)齊讀課文。
翻譯全文:
學生兩人一組,參考注解,翻譯課文,標出不懂的字、詞、句;
教師出示幻燈,解釋重點字詞:
一、解釋帶點字:
齊師伐我(軍隊)(討伐、攻打)
請見(請求)
肉食者謀之(代詞,指作戰這件事)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