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集之第四單元(古文)
熟讀并背誦四、五自然段。
二、教學過程: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解釋重點詞和句。
指名學生輪流口頭翻譯四小節。
(1)分析內容,把握主題。
1.蔣氏面對作者提出“更役”“復賦”的建議,為什么還要“汪然出涕日”?他的這一番話圍繞著一個什么中心展開?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蔣氏的哭訴緊緊圍繞“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這一中心展開,主要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從過去角度看,極言賦斂之毒,先用“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從反面指出捕蛇之‘利”,再用鄉鄰的情景作對比,他們在重賦的逼迫之下“生日蹙”、“非死則徙”、“十室九空”,甚是悲慘,從“而吾以捕蛇獨存”可以看出,與鄉鄰比較,自己已很幸運。故不愿“更役”“復賦”。二是從現在角度看,鄉鄰們當悍吏來鄉退租稅,便“雖雞狗不得寧焉”,而自己卻能‘她然而臥”“熙熙而樂”,所以蔣氏認為自己即使死于捕蛇,比鄉鄰死于重賦‘則已后矣”,并不怨捕蛇之險。但蔣氏獻蛇時的“熙熙而樂”中不知包含著多少慘絕人寰的事,從蔣氏由“甚威”,進而“大戚,汪然出涕”,可以反映出蔣氏對賦斂的極大恐懼。)
(2)齊讀3、4自然段。
總結: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共分兩層。第一層是第2自然段,第二層是3、4自然段,主要寫作者的建議和蔣氏的訴說。從蔣氏的自述中,可以看出文章揭露當時社會苛捐雜稅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及農村十室九空的慘狀。
分析最后一部分
朗讀,并翻譯。
本段的主要表達方式?(議論)有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為最后一段,點明了本文的主題。“余聞而愈悲”一句中的“愈”,很自然地使文章轉入議論。并從懷疑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也”到“猶信”,說明了當時真實的現實。用“孰知賦敏之毒有甚于蛇者乎”點明題旨,并交代了寫作意圖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結束全文。收勢深刻:既是寫作動機,又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朗讀4、5小節,并指導背誦。
布置作業。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總結全文,概括中心主題。
分析寫作特點。
完成課后練習。
默寫。
二、教學過程:
復習上課時內容。
概括中心:
從全文看,本文通過對蔣氏三代人寧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寫,反映了封建社會下層人民的深重災難,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模征暴斂的罪行,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全文以“毒”字貫串始終。以蛇的毒襯托賦斂之毒,以突出賦斂對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本文在蔣氏哭訴中運用了明顯的對比手法,大致有如下四組:一是鄉鄰“非死則徙爾”與蔣氏“吾以捕蛇獨存”;二是鄉鄰“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蔣氏“則弛然而臥”;三是鄉鄰“旦旦有是哉”,蔣氏“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四是鄉鄰早死,蔣氏后死。
(四)再讀四、五自然段,領會文章內容。
(五)完成文后練習二、三題。
學生同桌進行誦讀練習,準備默寫四、五自然段。
默寫。
布置作業:預習。
板書設計
一七 捕蛇者說
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