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集之第四單元(古文)
乃人見(副詞,于是)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安定)(獨自占有)
犧牲玉帛(指牛、羊、豬等祭品)
小大之獄(案件)
10.雖不能察(即使)
11.忠之屬也(盡心負責)(一類)
12.可以一戰(可以)(介詞,憑)
13.公將鼓之(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14.下視其轍(走下車去看或者在車上往下看)
15.遂逐齊師(副詞,于是,就)(追擊)
16.公問其故(其中,指打勝仗這件事)
17.彼竭我盈(指士氣沒有了)(指土氣正旺盛)
18.難測也(推測,估計)
19.懼有伏焉(表陳述語氣)
20.望其旗靡(倒下)
二、解釋疑難句子:
何以戰:即“以何戰”,何,疑問代詞,什么;以,介詞,民、用。文言文中疑問旬以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這個賓語一張放在介詞的前面,譯為“憑什么條件作戰呢?”
必以分人:省略句,即“必以(之)分(于)入”
小惠未遍,民弗服也:意思是得到好處的不過是這些近臣,這是小思小惠,未能遍及眾人,老百姓是不會跟你去作戰的。
夫戰,勇氣也:判斷句,譯為“打仗是靠勇氣的”,夫,發語詞,無義,起引出下文議論的作用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逐段翻譯
(五)布置作業。1.背誦。2.口頭翻譯全文。3.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課文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法。
在梳理、討論中深入理解曹判取信于民的思想和抓住時機的指揮才能。
背誦全文。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第一課時的內容。
背誦課文。
分析內容。
教師提問:課文很短,一共只有222個字,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有些同學已能背誦全文了,這則戰例史料的記敘確實是短而精。
1.課文記敘了一個著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在內容的側重點上是怎樣安排的?
文章共三段,第一段記敘了戰前準備;第二段記敘了整個戰爭過程;第三段具體記敘了取勝原因。本文的重點是寫“論戰”,所以曹判與魯在公的三次對話寫得詳細,戰爭的過程寫得簡略;曹到用謀寫得詳,魯在公問計寫得略,文章詳細分明。
2.齊國是強國,魯國是弱國,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魯在公采納了曹判的正確戰略。作戰前考慮了政治準備——取信于民;作戰時,選擇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把握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利于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
3.寫這樣一場戰爭只寫了三個人:鄉人、曹劌、魯在公。突出人物是曹劌,重點寫了他的遠謀,這可從文中哪些地方表現出來?
首先是作戰取勝應該靠老百姓,得到百姓的擁護,因此認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才是“忠之屬也”。其次是在作戰中當機立斷,善于把握“士氣盈竭”。然后是能控制戰事虛實,“轍亂”“旗靡”之時方可追擊。曹判的“遠謀”當然是與魯莊公的“鄙”相比較的,但魯莊公能虛心求教,信任曹判,讓他參與指揮,這也確實是識人識才,任人推賢,用人不疑的表現。
4.文章多處運用對比的寫法,其目的是什么?
戰前曹判的遠謀與魯莊公淺陋;戰時曹判實地調查,抓準時機與各莊公不作調查,急躁冒進;戰后曹判對取勝原因細說原委與魯莊公的茫然不知。通過對比,更突出曹判足智多謀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