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課堂教學實錄
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課,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上課伊始,我問學生們:“你們喜歡《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課文嗎?”幾乎全班學生都說:“喜歡。”我高興地說:“嗯,我也很喜歡這篇課文,這的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沒有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呢?”這時,前排*邊的一個男同學勇敢地舉起了手,他明確說他不喜歡這篇文章。我問他為什么不喜歡這篇文章,他說:“我覺得這篇文章里面有許多詞語用得不太好。”為了說明他的這個觀點,他還舉了好幾個例子。我當即滿腔熱情地表揚了他:“同學們,雖我個人并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但是,我非常贊賞他的這種精神,因為他敢于向大多數人說‘不’。這種不盲從多數,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就是獨立思考的精神。同學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鄭重提出:“這堂課希望同學們能夠獨立思考,勇于發(fā)表不同看法。”
這堂課就以這種方式拉開了序幕。
我問學生:“這篇課文是我學還是你們學。”學生答:“是我們學。”“對啊,”我乘勢說到,“既然是你們學,你們就不要老指望老師講多少,而應該由你們自己來講。”
我先請同學起來說說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生難字,可能是由于比較緊張,沒有同學舉手。我說:“沒人問我,那我就問你們吧!——請問‘枝條都像長出一截兒來’的‘長’怎么讀?”開始有學生發(fā)表看法了:有的說讀“ zhang”,有的是說讀“chang”……經過辨析大家認為正確的讀音應該是“chang”。根據同樣的方式,同學們還弄清了“拿起芭蕉扇扇扇”這一句中三個“扇”字的不同讀音。
“很好!”我鼓勵道,隨即又說:“同學們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讀音,這只是閱讀文章的第一步。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初步感覺或第一印象啊?現(xiàn)在可以隨便談談。”
學生開始活躍了:“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特別好。”“我覺得文中的比喻用得特別好!”“還有擬人也很生動。”“文中的一些動詞特別準確。”“我讀了以后,感到祥子太令人同情了。”……學生們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fā)言。
“太好了!”我夸獎道,“你們看,我對這篇文章一個字都還沒有分析,你們就讀出了這么多的味道。看來你們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啊!”不少學生得意地笑了。
“不過,”我話題一轉,“對一篇文章的欣賞,還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初步感覺上,我們還應該進一步進行研究。那么,從何入手呢?咱們從問題入手吧!——現(xiàn)在我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都提出了哪些問題?同學們的問題提得越多,說明你們鉆研得越深。”
出現(xiàn)了短暫的沉默,因為大家都在思考。不一會兒,不少學生舉手發(fā)問了:“‘就跟驢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氣’的‘一大氣’是什么意思?”“祥子為什么‘明明心里不渴,可見了水還想喝’?”“‘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連柳樹都驚疑不定地等著點什么’,這話怎么理解?”“‘肚子里光光光地響動’的‘光’字是不是用錯了?我覺得好像應該寫成‘咣’。”……短短的時間內,學生一口氣提出了十多個問題。顯然,他們的思維已經進入燃燒的階段。
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我沒有也不想以“權威”自居而給學生們“指點迷津”。我把這些問題有拋給學生自己討論研究解決,在這過程中我適時以平等的一員,參加他們的討論,并發(fā)表我個人的看法(注意:只能是個人的一家之言)。實事證明,學生是完全有能力通過思考自己這些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