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課堂教學實錄
于是,課堂上頓時響起了瑯瑯書聲;之后是同桌學生無拘無束地討論的聲音,我則來回巡視,或者和某幾位學生一起探討……課堂氣氛極為熱烈。
我看學生討論得差不多了,便讓學生們圍繞上面的問題公開交流各自的看法,或闡述、或補充、或碰撞……經過這樣的交流,至少多數(shù)學生認為,這兩段文字想同是——都是寫自然景物,而且都寫了柳枝;都寫出了天氣的惡劣嚴酷;在寫法上都用了描寫,并且都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都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不同的是——寫“烈日”更多的是靜態(tài)描寫和側面描寫;寫“暴雨”更多是動態(tài)描寫和正面描寫……
“現(xiàn)在知道老舍為什么要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寫的原因了嗎?”我問。
有學生回答:“這兩段文字雖然所寫的天氣不同,但都突出了天氣的‘毒’,似乎老天爺也存心和祥子過不去。這樣毒的自然天氣,與祥子的苦難是極為吻合的。”
有學生們還特意分析了寫柳葉的作用:“通過柳葉,寫出了天氣的變化,更寫出了人的命運。柳葉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他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結尾說‘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
上課至此,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然而我還不想就此罷休,我想繼續(xù)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這個同學說得很好。但是同學們,我還是有點不明白,就是是否 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帶有剛才有同學所說的‘惡毒’的感情呢?”
“對,自然界的雨總是給人帶來麻煩,老舍先生正好用它來寫祥子的生活。”有同學在下面這樣小聲地說。“不是,是老舍賦予了雨一種特別的含義。”一位學生又這樣大聲地說。
“咱們還是應該有比較,看看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里還有哪些寫雨的?”我提醒學生們回憶。
有學生提到了朱自清的《春》。“對,里面有一段是寫春雨的,是吧?”我一邊說,一邊打出有關文字,并和學生一起朗讀起來——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讀完之后,我問學生們,這段文字表現(xiàn)了朱自清的什么感情。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來:“表現(xiàn)作者對春天對和平美好的生活無限贊美之情。”
“可見,同樣是寫雨,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過不去的。”我說。
我他聽見有學生在小聲嘀咕:“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當然不一樣啦!”
“是嗎?”我接過他這話大聲問,“那么,是不是只要是寫夏天的雨就一定充滿了苦難呢?——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否還學過寫夏天的雨的課文。”
在我的提醒下,同學們回憶起了《金色的大斗笠》中對夏雨的描寫——
金黃的大斗笠下:這邊,露出一條翹起的小辮;那邊,露出一條攬著小山羊的滾圓的胳膊。在用斗笠臨時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倆坐著,任憑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腳,腳趾頭還在得意地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