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好讀書,讀好書》寫作指導
[寫作導航]親愛的同學們,你在這個碼頭的收獲頗為豐碩了吧,但是我們不僅要學會讀,還要會用所學知識來寫哦。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由此可見,讀書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勞于讀書,逸于寫作。而寫讀后感則更是與讀書密不可分的事了。
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有時也被稱作感想性議論文。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一本書、學習一篇文章或讀了一首詩之后,把所產生的感想、體會和收獲寫出來這就是讀后感。無疑“感”是核心,“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書中內容的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出來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現象的感觸和評論。
讀后感的突出特點即“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結果 ,“感”因“讀”而來,所以首先得在“讀”上下功夫。第一步就要認真閱讀原文,力求融會貫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乃至語言文字表達上的特點。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從讀懂詞句了解內容入手,進而理解文章的難點、疑點,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時,還可以把文中的內容同歷史的經驗、社會生活以及個人的實際聯系起來,認真思索廣泛聯想。這樣,讀書的感受才會豐富,才會深入具體,從而為寫好讀后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切記:認真、仔細地讀是寫好讀后感的前提!
讀后感寫作的一般結構是:引——議——聯——結
所謂“引”,就是要從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來源。“讀是感”的基礎,寫“感”不能離開原文的內容,更不能從頭至尾沒有對原文的簡要介紹。如果不這樣做,“讀”和“感”就脫節了,“感”便成了無源之水。是不正確的。把原文中你覺得很好、很受感動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來。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點語句,然后寫感想;也可以間接敘述原文內容,點出感想是從何處產生的。總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來。但要記住:“感”是文章主體,因此行文過程中內容安排上要注意“讀”和“感”的比例。課文內容引用不要太長、太細,否則會喧賓奪主。很多同學只有“讀”而無“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寫法成了對書的內容介紹,從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所謂“議”,就是要針對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寫讀后感重點應落在“感”字上。一定要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寫出來,還要寫得具體,這樣才能讓人信服。要抓住體會最深的一兩點,任何一篇文章,讀完后受到的觸動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選擇,面面俱到,泛泛的談,那就根本什么也說不清楚,所以要選擇自己體會最深刻、有獨到見解的感受來寫。千萬不能“感”到哪里就寫到哪里。那么如何選擇感受的角度呢?注意以下兩點:
1、選擇你能發掘出深度的角度來寫,不可勉為其難。
2、感受點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寫作時要全面透徹地理解文章實質,緊扣原文中心同時從不同角度去想,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啟發。例如:《孫權勸學》一課,我們可以從呂蒙接受別人的意見角度來寫,也可以從孫權善于勸說引導來談,也可從學習的內因外因、魯肅重學識等角度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