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主題探究學習:初識“諸子百家”教案
(4)《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集合眾多門客共同編輯,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該書是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以封建大一統政治需要為宗旨,熔諸子百家之說于一爐的理論巨著。
(5)《老子》先秦道家典籍。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比較系統地揭示出事物的相互依存和轉化,但又把事物變化看成是循環往復的,且忽視了轉化的條件。文章中的語言如詩一般有韻律,但它不是抒情和敘事,而是闡述哲理的議論文。
(6)《孫子》是我國最早最杰出的軍事著作。它在《武經七書》中居于首位,其中許多著名的論斷,至今仍是不可違背的軍事規律。日本人稱之為“兵學圣典”,“百世兵家之師”,“世界古代第一兵書”。明代傳人歐洲各國,有許多種文字譯本。在世界軍事理論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與克勞塞維茨《戰爭論》齊名,但成書卻比《戰爭論》早兩千多年。它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7)《墨子》是先秦墨子著作。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反映了小生產者反對兼并戰爭,要求改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愿望。其文章樸實無華,不尚文采,但邏輯性強,注重說明理論,善于運用具體事例進行概括性的推論。
(8)《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在政治上,主張君主集權,反對貴族操縱政治;哲學上,繼承荀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又吸取了老子哲學個的某些辯證法因素。其文章絕大部分屬于論辯文,重在演繹、歸納、分析、綜合,觀點鮮明,語言犀利,說理透辟,辨駁有力,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9)《莊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書中許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組成。文章語言豐富文辭華贍,揮灑自如,機趣橫生,加上它的大膽想像和對神話題材的運用,形成一種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獨特風格。魯迅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王方,晚周諸子之說,莫能先也。”
(10)《列子》,相傳戰國時鄭人列御寇所作。原書已佚。起思想內容較駁雜,有宣揚順應自然、消極無為的,也有包含樸素唯物論和辯證觀點的。書中保存了一些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書中的民間創作所特有的清新活潑的風格和豐富的想像,對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啟發和教育意義。
6.四書五經
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著作的總稱。因為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
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左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公羊傳》、《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后有《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后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