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讀后感
二、 仁者無敵,智得天下
諸葛亮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不僅表現在他為建立蜀漢政權,統一中國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政治方案,而且也表現在他深知治國之本。他分析政治形勢,除考慮到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軍事實力而外,還特別突出地強調恤民和用賢兩事。他在論述東吳“不可圖”時,指出“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論述益州“可圖”時,指出益州、漢中“民殷國富”而其主劉璋、張魯“不知存恤”,致使“賢能之士思得明君”。他把能否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從是否恤民和舉賢著眼,就更加顯示了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卓見。
所謂“仁者無敵”正迎合了當前社會大眾人生精神需要,是最具現代意義的。中國在由貧窮向富裕,經濟從無序向有序轉變的過程中,“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社會現象讓人深惡痛絕,一些腐朽文化泛濫。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回歸。“仁者無敵”正是呼喚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仁義”精神的回歸,符合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迎合了人們對社會風氣惡化不滿的精神需要。是國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功的價值觀法則,是中國人迎接民族復興大業的人生精神。建設和諧社會,依法治國,廣施“仁政”“德政”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智得天下”迎合了新世紀知識經濟挑戰的屬性,具超前的時代意義。面對新一輪智力經濟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國家的發展,企業的進步,個人事業的成敗,莫不更加依賴于知識與科技。所以,“智得天下”又是新時代人才素質和事業成功的必然要件。
中國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們要取得成功,需要知識與“知本”的支撐,需要講究誠信按游戲規則與規律辦事。“智得天下”著眼未來,既表達了人們自我成功的精神需求,又為中國傳統文化設定了長遠和廣闊的生存空間。韜光養晦,內練苦功,外謀發展的中國不正在演繹著《隆中對》“仁者無敵,智得天下”的精髓么?
三、知識就是力量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今社會已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已經很多,筆者在這里也不再過多地重復。從三國里的一句“臥龍與鳳雛,得其一而得天下”可見一斑。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歷史上的佳話,代代相傳。昔燕昭王視人才為寶貝,把人才當成一筆財富、一種動力,虛心采取郭隗的建議,禮賢下士,廣召賢才,以師禮事之并加以重用,從而富國強兵,報仇雪恥。那種求賢若渴,禮待人才的作風直到今天也值得我們去學習,去認真品味,尤其是組織的管理者和部門的領導者。作為黨的領導干部更是應當率先垂范,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榜樣,反對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錯誤思想,為四化建設營造出一 只強壯的人才隊伍。
有文章說:“不尊重人才就不能成為合格的領導者”,說得好,贊成!
的確,領導者應當從內心里真正尊重人才,并且從工作上、生活上等各方面體現出這種尊重,這是凝聚人才、發揮人才聰明才智的基本條件。不光是對人才,就是對一般部屬,也應有足夠的尊重,這是領導科學的基本要求,也是當一名合格領導者的第一要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