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妻書》教案2
(三)本文的寫作經過。
1.這封《絕筆書》是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陽歷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寫的,原書共兩封,一封是給他父親的,內容僅云:“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
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這里所選的一封是寫給他夫人陳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滿了犧牲一己,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覺民《與妻書》,又名《絕筆書》,又名《寄妻絕筆書》。這是一篇從妻子的思想實際出發,反復闡明為爭取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義無反顧的革命道理的情書,反映了他
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思想。他在寫《與妻書》的同時,還給他父親林孝穎先生寫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這封信言簡意明,充滿了他熱愛祖國、為爭取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
給父親的信和《與妻書》是在廣州起義前三天寫的,起義失敗后,有人秘密將這兩封信(絕筆書)在半夜里塞進林覺民家門縫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發現這兩封信,其妻陳意映閱后,當即昏
倒在地,不久生下遺腹子仲新。兩年后(1913)意映在悲傷抑郁中逝世。……
《與妻書》手稿,現已由林覺民次子仲新獻給人民政府(長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現陳列在福建省博物館。
(四)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翻譯文章
(五)檢查翻譯情況。
1.分段翻譯文章(以學生翻譯為主)。
2.解釋重點詞語:
(1)卿卿(2)竟書(3)掩映(4)率性(5)模擬(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獨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 (7)當盡吾意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謂“典故”,是指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課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幾處:
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馬春衫”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中寫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深受樂曲的感
染,聯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濕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當為“青衫”之誤。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戌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自己關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