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妻書》參考資料
1 .課文解讀。(1) 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林覺民 (1886 — 1911) ,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人。 13 歲時,他受父命參加科舉童子試,竟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后擲筆離去。 15 歲考入全閩大學堂,后來人讀福州高等師范學堂。就讀期間,他努力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課余閱讀《蘇報》、 ( 警世鐘》等進步書刊,確立了“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的思想,參與領導清末福州數次反帝反封建斗爭。他在福州的謝家祠組織過讀書社,鼓吹革命思想,還在一家外國教堂附近試驗炸藥,想用來組織武裝暴動,可惜沒有成功。 1 卿 5 年,林覺民留學日本,人讀慶應大學,學習哲學。不久,他就加入了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同盟會,與資產階級;矢牧寂烧归_了激烈的斗爭,他寫作了《駁康有為物質救國論》,翻譯《莫那國犯人》和《六國憲法論》,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留日學生常常聚在一起,談到祖國面臨列強入侵;:民不聊生的現狀,禁不住痛哭流涕。林覺民對此愀然變色,說道: “中國危殆至此,男兒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對泣,凡是有血氣的男子,怎么能坐視第二次亡國的慘狀呢 ? ”
1910 年,孫中山先生發動廣州起義,因準備不足,失敗了。孫中山先生接著制訂了翌年在廣州起義的計劃,致電在日留學生、華僑積極響應,林覺民立即離開日本趕赴香港。在香港的起義統籌機關里,黃興見到了林覺民,喜不自禁地說: “意洞來,天助我也,運籌帷幄,何可一日無君。”當即命林覺民回閩,聯絡革命黨人,籌集經費,招募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林覺民回福州后,與福建支部總干事林斯琛等人秘密會商,布置了福州、廈門響應廣州起義計劃,他在福州只停留 10 天,于 4 月 17 日率領福州革命黨人劉元棟等十余人為第一批先行赴穗聚義。林覺民回閩還肩負運送炸藥赴粵的任務。
他原本打算讓他的妻子意映打扮為孀婦,用出殯的儀式將炸藥藏人棺木中運出,可是他妻子已經懷有身孕八個月,可能經不起長途跋涉,只得改由方聲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擔任運送武器的任務。
廣州起義前夕,部分革命黨人對起義缺乏信心,林覺民慷慨陳詞: “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為救國唯一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斷絕家庭情愛耳。今試以余論,家非有龍鐘老父、庶母、幼弟、少婦稚兒者耶,顧肯從容就死,心之摧,割腸之寸斷,木石有知,亦當為我墜淚,況人乎”、 “故謂吾輩死而同胞不醒者,吾絕不信也”、 “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 ·革命前仆后繼,決無退卻之說 ! 不可失信于海外僑胞和國內同胞 ! ”他堅定不移、義無反顧的決心,·給了同志極大的鼓舞。
赴廣州參加起義前三天,林覺民在香港江濱樓挑燈寫下了兩封絕筆書。
同盟會經過長期準備和精心組織,集中了黨內菁華,組織了擁有八百多人的先鋒突擊隊。就在準備起義的時候,發生了華僑工人溫生才刺殺廣州將軍一事,廣州清軍加強戒備。此時,同盟會在國外購買的一批武器尚未運到,起義被迫推遲。由于起義的消息泄露,廣州城內形勢十分嚴峻,黃興臨時決定于 4 月 27 日發動起義。原計劃起義隊伍分四路發動進攻,第一路由黃興率領,進攻總督衙門。編人第一路起義隊伍的主要是由福建、四川、廣東花縣和海外華僑的革命志士組成的先鋒隊,共一百三十余人。 4 月”日傍晚 5 點半,黃興率領革命黨人攻人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嚇得逃跑。黃興率隊與清軍水師提督李準的衛隊相遇,雙方展開激戰。另外三路人員未能按時前來策應,第一路起義軍勢孤力單,犧牲甚多,起義慘遭失敗。黃花崗之役死難烈士共一百多人,事后收殮烈士遺體七十二具,僅福州籍的革命黨人就有二十三人,林覺民是其中的一個。后來,孫中山先生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中說: “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 “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