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妻書》參考資料
1907 年春天,林覺民赴日本慶應大學留學,研究哲學。他在這里廣泛接觸了日本近代革命的理論,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后的飛速進步所震動, 同時與在日本留學的許多中國革命先行者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結識了中國同盟會的領袖人.物孫中山、黃興等人,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深刻影響。 1911 年初,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檳榔嶼開會,再次籌備武裝起義,準備在廣州向清政府發起新的攻擊。 3 月初,林覺民受孫中山委派回福建組織武裝力量,參加廣州的武裝起義。.林覺民與林文、林尹民一同回到福州,迅速與革命黨聯絡,組織了一個相當規模的“福建軍團”,準備南下赴廣州,其中較著名的人物還有方聲洞、陳可鈞、陳更新、劉元棟、劉六符、馮超驤,后來他們全在廣州起義中犧牲,被并稱為“福州十杰”。
臨行前,林覺民回家看望了一下父母和妻子陳意映。陳意映是大家閨秀,熟讀詩書,與林覺民感情很好,對林覺民的事業非常支持,一度要隨林覺民參加革命活動。然而這次林覺民回家時陳意映已經身懷六甲,行動不便,不可能“隨君行”,林覺民只好告別妻子,慨然南下。
4 月 17 日,林覺民帶領福建軍團經香港進入廣州,經過十天的緊張準備, 27 日,在黃興、趙聲、喻培倫等人的帶領下向廣東督署發起猛攻。由于力量薄弱,起義失敗,林覺民受傷被捕,慷慨就義。
后來有人把這次起義中犧牲的七十二位有名有姓的烈士一同葬在廣州郊區的黃花崗, 因而歷史上把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
起義前三天的晚上,林覺民寫下了 ( 與妻書 ) 和一封致父親的訣別書。林覺民知道自己可能將身死異地,不能再與妻子謀面,念及往日深情,只好用手帕作信箋,寫上最后的話,寫完后交給戰友,托戰友之手轉交給家人。
起義失敗后,林家知道林覺民已經犧牲,為了躲避清兵的追擊,他們全家搬到福州郊外的一座破舊的房子里。曾經有過革命者悄悄來看望他們,并帶來一些關于林覺民的消息。后來有一天,林覺民的母親打掃衛生,在門縫里看到一團東西,打開一看,是兩封絕筆信,一封是給其父親的,另一封就是這篇氣貫長虹的 ( 與妻書 ) 。他們把信珍藏起來,后來傳給了遺腹子林仲新。到 1959 年,林仲新把信作為珍貴的文物贈送給福建省博物館,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和福建省林覺民故居分別有兩件復制品。
失去丈夫的陳意映如何忍受悲傷可想而知。為了安慰她,也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過繼的辦法,把林覺民哥哥的一個女兒過繼給陳意映。女兒叫林暖蘇,一個溫婉可人的女孩。
林暖蘇多少慰藉了陳意映悲傷的心。幾個月后, “腹中之物”降生人間, 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取名仲新。由于陳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傷,再加上生活變得艱難,林仲新剛剛兩歲的時候,陳意映去世了,林仲新由祖父撫養。
大學畢業后,林仲新來到南京,跟隨林覺民的舊交林森做事。林森對林仲新關照很多。隨中國歷史的變化,林仲新不斷遷移居住地,到過重慶,后又回到南京,解放后定居福建, 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生有一兒兩女,一個在北京,兩個在福州。林仲新于 1983 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