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妻書》參考資料
本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 4 段中“窗外疏梅篩月影”至“故唯日日呼酒買醉”,引出三件夫妻恩愛的追憶以及為此所受
的痛苦煎熬,反映了烈士對妻子的眷戀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
無情的人。
(3) 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理及視死如歸的革命意志。
作者清醒地認識到滿清王朝統治“可以死”的情況,直指種種社會慘狀及其根源,堅定了必須推翻清王朝統治的信念,向父親、妻子申訴了革命大義,但是,他也為給家人帶來種種磨難深感內疚,叮囑妻子,希望其將遺腹子撫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革命大義與脈脈人情打成一片,感人至深。
(4) 第四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鍛煉學生的語譯能力以及增強學生對修辭手法的認識。
參考答案:
第 1 小題:然而遍地是腥血、滿街是狼犬,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過日子呢 ? \' ( 反問 )
第 2 小題: ( 人民的災難使我和 ) 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學古代圣人那樣忘情。 ( 用典,類比 )
第 3 小題:我確實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勢看來,天災能夠造成死亡,盜賊能夠造成死亡,國家被列強瓜分那天起能夠造成死亡,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夠造成死亡,我們這代人身處今天的中國,國內每個地方,每時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個時候使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這樣做么 ? ( 排比句,融理性分析與感情抒發于一爐 )
3 、 相關資料。
(1) 關于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始末
清代來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
1905 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在我國南方,先后發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 1910 年 11 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 ( 今馬來西亞西北部 ) 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規模更大的起義。
1911 年 4 月 23 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立指揮部,部署起義。
但因為在關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 4 月 27 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兩廣總督張嗚岐已逃走,黃興等人就和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的部隊展開激戰。革命黨人最終寡不敵眾,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
在這次起義過程中,戰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百余人。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崗,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做“黃花崗起義”。 五個多月后,武昌辛亥革命起義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