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匆匆》教案
匆匆朱自清
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 朱靜
教學目的:
1、理解人生的匆促與時間的不可逆轉性,知道珍惜時間的道理。
2、體味文章擬人、排比的修飾手法及優美的語言。
重點難點
體味文章擬人、排比的修飾手法及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情感奠基。
1、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教師選擇性介紹)
朱自清,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土、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1898年出生于江蘇東海。 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20年畢業于北大哲學系。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2、解題:不僅人會“匆匆”,時間也會“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復返。時間到底到那里去了呢?
二、學生課文,初步感知
三、課文分析
(一)第一段
1、作者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
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哪兒去了?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來,楊柳枯了再青,桃花謝了再開,是要說明什么?
大千世界里的萬物,有四季輪回,新老交替,有去有來。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沒有重復,誰都沒有辦法將時間留住,誰都沒有辦法將流逝的時間再挽回來。
排比
(二)第二段
3、如何理解“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話。
比喻,形象地寫出了自己八千多個日子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4、為什么“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呢?
為時間的失去急得出汗,為時間一去不復返而流淚,寫出面對時間流逝所感受到的緊張和失落。
(三)第三段
5、究竟時間是怎樣溜走的呢?
(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分析)
如:a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水盆”“飯碗”“雙眼”下面加點。 排比、擬人 日子就是這樣在我們不經意中過去了,日子匆匆。
b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