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兒》教學設計
通過兒歌導入,既與劇本內容接近,又與學生實際相通,此謂一舉兩得。 □專家點評
生2:還有《丟手絹》:“丟呀丟呀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
生3:還有《一分錢》:“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
生4:還有《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長大的童年……”
……
師:看來大家會唱的關于童年的歌還真不少呀。不過我們今天要認識一位與大家有不一樣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著不一樣經歷的老爺爺。請大家翻開第十五課《棗兒》。初讀一遍,想想劇本主要講了一些什么內容?
初讀劇本,了解基本情節及人物。 □專家點評
生5:主要講了一位老爺爺、一位男孩與棗兒間發生的事兒。
師:能否說說是什么事嗎?
生6:是兩個人都通過吃棗、說棗來企盼自己的親人歸來。
師:說得很對,能再說說老人與男孩分別有什么企盼嗎?
生7:老人盼望自己的名叫棗兒的孩子回來,而男孩則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父親回來。
師:說得不錯,那老人與男孩有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8:孤獨
再分角色讀劇本,讓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專家點評
學生自己來評點,為后來表演打基礎。
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生9:寂寞。
生10:對親情的渴望。
生11: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看來,大家讀得都很仔細,也在用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下面我們就分角色朗讀全文,請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場合中的不同語氣。
(生三人分角色讀劇本《棗兒》:生12讀老人,生13讀男孩,生14讀舞臺提示 )
師:大家說說三人讀得怎么樣?
生15:不錯,有一點電影對白的味道。
生16:讀男孩臺詞的同學讀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種天真但又無奈的心情讀出來了。
生17:讀舞臺提示的同學讀得也不錯,將人物動作、神態都讀出來了。
師: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生15:有,我覺得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一種滄桑感。
(眾生大笑)
生16:讀男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的時候要快些。
師:對,從兩位同學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家對劇本中的人物形象特點把握得還是比較準確的。下面我們就結合劇本中的人物對白與舞臺提示,仔細分析分析劇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生18:老人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人,如劇中他講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義的事,而且還是親身經歷的。
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藹的人,如劇中老人見男孩想吃棗兒,就把自己的棗兒拿出來給男孩子吃。
師:那男孩有什么特點呢?
生20:他很天真、可愛。特別是開始撿棗兒吃的那一段。
生21:他也很孤獨,因為缺少父親的愛。
從劇本欣賞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師:對,分析得很有道理。大家主要是從哪些地方來分析的? □專家點評
生22:從人物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