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陶師傅,你烙的小火燒穿迷彩服了”至文末),主要寫陶影經過努力,終于討回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親的尊嚴,保住了兒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三、寫作方法
1.通過獨特的審美視角反映深刻的主題。
本文以“一厘米”為標題,又從陶影“逃票”寫起,視角獨特別具匠心。小說圍繞“該不該買票”
展開,而該不該買票的關鍵就是那“一厘米”。小說中兒子小也是一米零九,還是一米一,差不差這一厘米“強烈地關系著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尊嚴”,關系著一位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關系著教育子女的導向。這樣一樁小事其意義又著實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輝,映照出平凡中的偉大。作者不是對陶影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以平視的眼光去關注她的情感世界,以悲憫的情懷去感受她的心靈,去挖掘他們身上的美德。
2.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如:其實她應該把票根保存起來。這樣以后哪次集體活動或開食品衛生會,她騎車去,回來后可以用這張票報銷。夫婦都是藍領工人,能省就省一點?墒切∫彩莻絕頂機靈的孩子,會追著媽媽問:“咱們出來玩的票也能報銷嗎?”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謊。
像這樣的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本文還有許多處,這些心理描寫揭示了人物行為的內在動因。這處心理描寫是在售票員問她“報銷不”,她回答“不要了”時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一方面寫出了她的處處儉省,另一方面,體現了她對孩子的強烈的責任感。寫作中注意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運用恰當的心理描寫來表現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或這樣說。
3.生動、形象的比喻。
如: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軟的蠶絲從繭中抽了出來。
這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陶影看兒子時的目光充滿溫柔和慈愛,這種愛是綿延不斷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母愛也是一樣,這愛里有責任,她要好好地養育兒子,保護他,讓他快樂,讓他健康成長,讓他成為有教養的人。文中這樣精彩的比喻比比皆是。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動的藝術效果,好的比喻讓人覺得余味無窮,這絕不是直接描寫、說明所能做到的;但如果用得不好,弄巧成拙,就可能引起誤解,甚至鬧出笑話。寫作中運用比喻時應當注意以下三點:(1)喻體要常見易懂;(2)比喻要貼切,不可信手拈來,喻而不當;(3)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問題探究
1、如何分析陶影這一人物形象?
一方面課文說陶影經常逃票,另一方面文章又濃墨重彩地寫她要竭盡全力對兒子進行正面教育,她要全力以赴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她要讓兒子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在兒子面前,她盡可能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溫文爾雅。
關于她的逃票,小說多次寫她的家庭經濟狀況:她很看重這兩毛錢,因為這對于經濟拮據的家庭來說意味著夠吃一頓、一天,甚至幾天的青菜;夫妻倆都是藍領;連集體活動或開會都舍不得坐公共汽車;自己吃西瓜時啃得很苦。在這種生活狀況下的逃票固然不對,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陶影是絕不帶著孩子逃票的。作為一個貧窮也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母親,陶影付出了艱苦的努:她為了兒子快樂,毅然為兒子買了一張并不需要買的票;為了兒子,她放棄了用票根報銷的計劃;她特意倒休陪兒子逛寺院長見識;面對刻薄的守門青年忍著不與其爭吵;為了能向兒子證明自己沒錯,求人幫忙寫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苦苦等了一個多月,拒絕了數目不小的補償費和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