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蘇軾詠月詩文
8 蘇軾詠月詩文【教學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對作品的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
2.反復朗讀和背誦詩文,理解詩文中所蘊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相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詩文的內容及其表達的不同情感。
難點:知人論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反復誦讀兩篇詩文,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寫作這兩篇詠月詩文時的背景。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蘇軾曾評論過自己的文學創作:“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紹
1.學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確蘇軾寫作此文時的背景。
2.教師介紹: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當時,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1.正音
(板書)遂 寢 荇
2.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文章的意思。
〔學情預測〕本文僅84字,在注釋的幫助下,學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統一指導。
3.教師明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四、再讀課文,揣摩文意,精讀把握。
1.學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仔細研讀課文,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深意。
〔學情預測〕本文辭約義豐,字字都有其深意,學生可能只能了解大致的情節,而對情節背后如何用字措辭不能很好地把握。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予引導,務必使學生明白本文的精妙之處。
2.教師明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徑入題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戶。”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月色清涼,窺入窗戶。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高。作者就抓住這個特點,鋪展文墨。“月色入戶”,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這一行動的發因是循著“月色入戶”的夜景而來的。“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點、同游者等等。“至”“尋”“步”等詞,精約簡潔,把連貫性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點題,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經過,因與主題無關,就略而不提。“尋張懷民”是什么情景,又因與主題不相關涉,也付之篇外。這樣,為“記游”所必須交代的人、事,僅用最簡略、經濟的語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葉。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繪,更富特色:“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先寫了水色,繼寫水中諸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寫了庭下諸景后,跳出這樣一句:“蓋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變,用語出奇制勝。作者初寫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投影,是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瀾、節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筆,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處。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寫夜游,這是特點之一。他寫月,只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這是特點之二。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由于抓到了特點,整個描述就顯得精約而傳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