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蘇軾詠月詩文
五、三讀課文,品讀鑒賞,理解文中蘊含的作者感情。
1.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文中“閑人”的含義。
〔學情預測〕經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對作者寫作時的背景及其心境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多只能從字面層次理解“閑人”,即清閑或有閑情逸致的人,而對作者內心的難言的情感體會不足。教師可在此基礎上,結合文本進一步深入引導。
2.教師明確: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當時作者雖遭貶,抑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閑人如吾兩人者”。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六、四讀課文,拓展延伸,學會運用。
1.研讀描寫月光倒影的片斷,學會用自己的筆觸描繪出心目中的月色之美。
〔學情預測〕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給他們一個適當的提示,他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出較美的文字。課堂上,教師僅做一些引導,具體的習作訓練留作課外作業。
2.教師提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中“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發揮想像,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擴寫成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片段。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上的描寫片段練習。
2.背誦本文。
3.反復誦讀《水調歌頭 中秋》,了解其大意。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前人曾有論:“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蘇軾的這闋詞中有許多名句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我們剛學過蘇軾寫月夜的散文,今天接著學習他的著名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