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蘇軾詠月詩文
二、背景介紹。
1.學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確蘇軾寫作此詞時的背景。
2.教師介紹:
這首詞是蘇軾任密州太守時所作。當時他在政治上處境失意,又與胞弟七年未能團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詞中由抑郁憂傷到超然豁達的情緒轉(zhuǎn)變,表明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這首詞是詠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膾炙人口。
“同詠月亮兩樣情”。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寫的月是可人之月,月色是惹人情思之月色;文章以輕松筆調(diào)、悠閑神色所述賞月活動,蘊藉的卻是郁久待發(fā)而又排遣不盡的悲情,是述志失意的文學門徑。而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 中秋》中寫中秋之月則“筆調(diào)奇逸,意境空靈,風格清曠”,雖遭貶謫而處境不順卻不失對生活的樂觀,是富含哲理的文學路數(shù)。
三、朗讀全詞,理解詞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學生朗讀,可多次多種形式朗讀。目的讓學生能夠在多讀的基礎(chǔ)上,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較好的把握。
2.教師明確:
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板書〕
水調(diào)歌頭 中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飲酒賞秋,百生無賴。何以為寄,指月問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望月遐想,宇宙人生。哲理思考,贊美向往。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飛天探月,出塵之思。世之所安,不忍棄絕。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壯志難酬,終不能棄。從心所欲,豁然達觀。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華照人,別生離恨。子由安在?反側(cè)難寢。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天成人意,親聚良期。月何無情,圓逢離時?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物喜人悲,枉自傷神。寬心自解,達觀之想。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明月系情,天涯比鄰。惟愿手足,天地長存。
四、拓展延伸,比較探究。
1.比較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 中秋》與李白的《把酒問月》、《月下獨酌》中的寫月之名句,說說你更喜歡哪些句子,盡量表明觀點,談出理由。
〔學情預(yù)測〕學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門,但就是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來體會感悟表達。不給限制性的答案,可以適當?shù)亟Y(jié)合一些名家的賞析文章以供參考。
2.教師引導:
李白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蘇軾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明顯受了李白的影響,但卻能不落前人窠臼,寫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