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復習課標重點篇目
3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出來?
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為后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答案:1、(1)形容由狹窄昏暗一變為開闊光亮。(2)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3、使人覺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給桃花源增添一了奇異的色彩。
4、美好的地方:1)自然環境:優美富饒;2)社會環境:安定和平;3)人文環境:自由快樂。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寫(第三段)來表現出來的。5、看出作者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六、閱讀: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帶點的字與“皆嘆惋”句中“皆”字意義不同的一句是()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c.兩狼之并驅如故。d.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2.根據句意解釋下列兩個詞。阡陌交通 “交通”: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3.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譯文:4.從上面語段中理出“漁人”的行蹤,用簡潔文字填入括號中。 ( )→( )→( )5.“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文字回答。答案:1.c2.交錯相通妻子和兒女3.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4.發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5.是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或: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第三課:三峽(作者:酈道元)[南北朝]一、精要筆記:
贊美三峽雄偉而秀麗的山水風光。第一節寫三峽的山高,第二節寫夏水之急,第三節寫春冬山林間的水清,第四節寫深秋時節的凄涼。二、解釋詞語答案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通“缺”
2、重巖疊嶂 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太陽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上
5、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接連不斷
6、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雖:即使。奔:飛奔的馬。疾:快
7、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