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A計劃”語言積累運用突圍方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
XX年中考語文“a計劃”語言積累運用突圍方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課標定位】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中學生要能夠注意對象和場合,學會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還要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考點歸類】
“語言表達簡明”考查,主要題型是“刪除多余、保留必要”和“分析歧義句”等兩種。其中分析歧義題主要著眼于語序不當、詞語誤用、指代不明造成的歧義。
“語言表達連貫”考查,主要題型是“句子的銜接”和“語序的調整”。“語言表達得體”考查,用詞的準確與否、句式恰當與否。
“語言得體”考查,指言語得當,恰如其分,能適應語言環境。
【知識導航】
近年來,中考試題中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簡明”是指“簡要”“明晰”,即能夠使對方明白無誤地理解說話人的意思,不重復啰唆,不產生歧義。此點可以具體穿插在病句中考查,也可以與壓縮語段、語法的綜合修改、修辭調查等結合起來考查。命題形式一般是列出一段簡明的話,讓考生判斷語病(重復啰唆、有歧義等)并修改。
2.“連貫”是指書面表達中句與句之間的組合與銜接自然,保持語言連貫。這方面需要兼顧話題(有共同的話題)、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語言的運用(語言的銜接與呼應)三個方面,同時還要注意語境、句式的協調一致。此考點因綜合性強,故近年來是考查的熱點。命題形式有排序、選擇合適的句子、給句子選擇合適的位置、給句子添加合適的銜接過渡詞句等。
3.“得體”是指能根據語境條件恰當地使用語言,即用語能根據表達的目的、對象、場合、方式的差異來調整,與語境保持和諧一致,分寸得當。此考點也是考查的熱點,考題常結合具體生動的語境來考查,命題形式有根據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做得體的回答、選擇得體答語等。
考生在應對這一部分內容的考查時,要抓住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的具體要求,運用一定的技巧,針對不同的語境來答題。
一、注意“三點”能簡明。
1.要刪除多余的詞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如:條形碼是標志要出售的商品的身份證。句中的“標志”和“要出售”與“商品”和“身份證”重復,故刪除。
2.用代詞或指代性短語替換冗長的語句。如:小剛去問小明的弟弟,可是小明的弟弟也不知道。后一個分句中“小明的弟弟”可用“他”來代替。
3.避免因求句子簡明而引起歧義。歧義一般有以下幾種:(1)多義詞引起歧義。一個句子里有某個詞是多義的,這個句子則可能成為多義句。如: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想”可指“回憶”,也可指“打算、希望”)(2)多音詞引起歧義。句子中某個詞是多音詞,那么在書面表達時就可能有歧義。如:這個人好說話。(“好”可讀“hào”,指愛好,喜歡;也可讀“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字面反映不出來,故存在歧義)(3)結構劃分不同形成歧義。同一個短語或同一句話,在語法結構上劃分不同就會產生歧義。如:我要炒肉絲。(“炒肉絲”,可理解為動賓結構表動作,也可理解為一個菜名,是一個名詞)(4)語義不明引起歧義。說話中某些詞或短語語義不明確,也會引起歧義。如:開刀的是他父親。(“開刀的”可指醫生,也可指病人)(5)指代不明出現歧義。如:孩子們喜歡離休干部李大伯,一來到這里就有說有笑,十分高興。(“有說有笑,十分高興”可指孩子們,也可指李大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