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教學設計
正是因為無論是從學生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還是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說,小說的人物形象都是他們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最能引起他們共鳴的因素,所以人物形象不僅僅只是教學的突破點,而且也成為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線索。
當學生將目光投注到人物身上以后,既可以通過概括人物的優點和不足鍛煉學生從文本中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還能指導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經驗:了解要想使人物形象可親、可信,就必須完整地表現出人物身上的優點和不足。
通過感受人物形象,學生就不會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僅僅只是為小說中一些與今天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方感到好笑,而會把目光投注到小說中人物的生存狀態:簡單的、寧靜的,沒有太多物質方面的欲望和要求。可以這樣說:生活是貧困的,精神卻是富足的;物質是匱乏的,感情卻是豐滿的。這一切都與今天這個時代的生活節奏截然不同,這種生活狀態正是生活在今天的人們的追求。學生一旦感悟到這一點,就已經進入到小說閱讀最有魅力、最有吸引力的高度和層次了,已經調動學生進入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的目標維度。
語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動的語言與精彩的人物形象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了描寫生動的句子和段落,出現在我們腦海里的人物就遠沒有這樣生動形象,通過體會語言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形象,進而體會小說的魅力所在。小說的語言充滿了鄉土氣息,這也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來源于民間活生生的語言,為小說增色不少,而且把書面語和口語有機結合在一起,雅俗同賞,使語言面貌更豐富,色彩更絢麗。
此外,這也是一篇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小說。它就像一幅幅風俗畫,將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一帶農村的風景習俗、世態人情展現在讀者面前。無論是何滿子的光葫蘆頭木梳背兒,還是一丈青大娘專門為他準備的大紅肚兜、長命鎖;無論洗三、百家衣,還是何大學問的走西口,都別具魅力,強烈地吸引著讀者的興趣,可以說,大量的鄉土風俗已經成為這部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是這種民族特色的堅持讓這部小說在眾多的作品中顯得與眾不同,如果失去了這種堅持,小說也就隨之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吸引讀者的魅力。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這種堅持也是很有必要的,這一批九十年代出生的初中生們對民族的、傳統的文化知道得越來越少,對西方的、流行的文化知道得越來越多,由此可以進行課內外銜接,拓展學生的關注視野,引導學生大量關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正確對待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小說塑造人物性格時多借鑒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說唱藝術的表現手法,從主要人物“爺爺”、“奶奶”的形象分析入手,學習課文通過肖像、動作、語言描寫甚至是外號來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寫人物不僅要寫出他們的優點,也要寫出他們的缺點,要寫出有血有肉的“立體”人物,而不是為了寫作文而虛構出來的“平面”人物。體會課文充滿鄉土氣息的語言風格。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調動學生的生活和閱讀經驗,仔細閱讀課文,從中提取信息,概括人物性格,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通過反復閱讀、比較,體會課文語言的鄉土氣息;聯系生活中的現象,探討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