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學設計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課文。
學生活動
1.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對自己無私的關懷。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寫母愛或其他親人關懷的句子,感受親情與真情。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重音,初步體會這些句子所蘊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小說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學生說出教師朗讀的句子表達了文中主人公對孩子的何種情感(教師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深入分析這些句子表達的情感,重點對坐車給孩子買票及訓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細節進行講解,使學生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詞語從本身來說并無特殊之處,但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溫文爾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當,但它卻恰恰說明了普通的母親為了孩子能夠養成好的品行,而對自己的超越和升華。提問學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進行總結,分析作者對于細節處理的妙處。
學生活動
1.回答教師的提問:句子表達了陶影對琶子無私、偉大、真誠的母愛,表現了母壽內心的蒼涼。
2.根據教師的講解,體會母親為了讓孩尋能獲得尊嚴,主動買票,為了讓孩子具有大家風度,全力以赴地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學生交流體會,補充答案)
3.討論回答:“捺”字把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具體化了,生動地寫出了母親所能感覺到的巨大責任感,更能刻畫一個普通母親心里的所思所想,對于深化主題、豐滿人物形象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4.通過教師的總結,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細節處理的妙處所在,把握通過細節的處理來升華文章主旨的寫作技巧。
三、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繪制的圖畫。
2.結合課文,指導學生真正從內心理解 “母愛”的內涵。
3.提醒學生注意:母親或其他親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圖紙的許多內容可以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勾勒出來。
學生活動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組內同學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繪制的圖畫。
2.通過教師的講解,真正理解“母愛”的內涵,并對之有所感悟。
3.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教師的提示,體會圖畫中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可結合想象和聯想進行勾勒。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誦讀,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2.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前后所發生事情的區別與聯系。
3.研討作者對于陶影心理活動描寫的作用。
4.比較閱讀,教學生學習鑒賞小說的技巧。
學生活動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2.學習課文。
3.暢所欲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4.比較教師所列其他文章與本文的異同,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學會遷移運用。
一、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點名朗讀等方式,讀出重點詞、句子的音律,并回顧上節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了解文中所舉第三件事情的經過,并請一個同學略述其經過。
學生活動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次課的知識點,并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