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學設計
2.回答,踴躍略述其經過,認真聽取教師的補充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文童結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區別在何處?
2.提問:作者為何特意舉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這樣寫有什么特別的作用?
3.總結:這件事情應該說明母親心中的無奈與蒼涼,因為外部環境的力量強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構建的防線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園里的一幕與此又非常相似。
4.組織學生討論,理解在課文中的許多獨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達效果。
學生活動
1.回答:最大的區別在于,上幾件事情沒有將母親對孩子的感情升華,而在后幾件事情里,母子間的感情因為最后的結尾得到和諧統一,這就將感情升華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影響。
3.結合教師的分析,討論外部環境如何對人的成長與發展所起的作用,面對這些影響,如何趨利避害。
4.經過討論,認識到在文章中綜合運用寫作手法對形象化表達作者所要刻畫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師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列舉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梁曉聲的《年輪》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三篇同是反映母愛或親情的文章。
2.總結全文,并告訴學生小說的積極社會意義。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這幾篇文章的區別:從內涵創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小組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和收獲。
本節總結
這是一篇反映母愛無私、偉大的文章,雖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卻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和講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小說濃縮人生精華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親歷人的角度,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小說的內容紛繁、龐雜,抓住重點事例,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補充資料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XX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畢淑敏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她的代表作有《昆侖殤》、《補天石》、《血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