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典通行 與好書為伴》綜合性學習集錦
六,名人論讀書:
為樂趣而讀書——毛姆談讀書
許多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給專門研究的學者之外,并不需要每個人都去讀。生活在繁忙的現代,很少人有時間博覽群書。除非與他們有關的書籍。
不論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眾口一致地加以稱贊,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別忘了批評家也會犯錯誤,批評史上許多大錯往往出自著名批評家之手。你正在閱讀的書,對于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相同,最多只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雖然,閱讀這些書使我更覺富足,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我,但我們請求你,如果你讀了之后,覺得它們不合胃口,那么,請就此擱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地去讀詩、小說或其他可歸人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只能為樂趣而讀,試問誰能要求那使某人快樂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別人覺得快樂哪?
讀書使人充實——培根論讀書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力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之順暢。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因演題需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需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因為這些人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不要淺嘗輒止——郭沫若論讀書
年輕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讀書而論,尚未開卷時,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難,則不禁頹然而氣餒。于是淺嘗偷巧的習慣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腦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讀別人的評論以自圓,或僅讀一書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從而道聽途說。這是我們年輕人最易傳染的一種通病。
讀書,人才更像人——嚴文井談讀書
如果一個人有了“知識”這樣一個概念,并且認識了自己知識貧乏的現狀,他就可能去尋求、靠近知識。相反,如果他認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會遠離知識,在他自以為是在前進的時候,走著倒退的路。當我明白了自己讀書非常少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求學的強烈愿望。當我知道了世界上書籍數目如何龐大的時候,我又產生了分辨好壞,選擇好書的愿望。
教科書不過是古往今來的各種書籍當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們,但不必害怕它們,更不要被它們捆住手腳。為此,我已經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我沒能考進大學,我并不認為自己不好學。
如果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當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個明顯的目的,我打開了一本又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