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詩兩首教學案
6、《鄉愁》這首詩寫了哪幾種形象?這些形象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情感是怎樣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 三、拓展延伸7、閱讀下面這首詩,并回答詩后的問題。鄉 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月亮勾起詩人的綿綿情思,清遠的笛聲在耳邊響起,濃濃思鄉情在月光和笛聲中彌漫開去。
b.思鄉帶給詩人的并不是甜美的回憶,而是悵惘的愁緒,畢竟別離太久,故鄉的記憶已經模糊如在霧里。
c.記憶永駐,鄉愁不滅,就像那棵長青不老的樹。樹則可以不老,鄉愁何時得以終結?詩人把無盡的惆悵和期待留給讀者品味。
d.詩歌通過笛聲、月亮、樹這樣一些形象,構成一幅意境深沉而悠遠的畫面,表達出作者個人思鄉的憂傷和苦悶。8、認真品讀這首詩,并與《鄉愁》進行對比。四、一課一得
導入新課: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一、預習展示:
二、質疑點撥《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