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臺記》
教學(xué)目標(biāo):1、理解文章中的字詞 ,能夠翻譯文章中的重點(diǎn)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無往而不樂”的主旨,感受作者曠達(dá)超然的思想感情。
3、鑒賞和學(xué)習(xí)文章“一字立骨”、一線貫串、敘議結(jié)合、正反對照的寫作方法。
4、品味文章平易秀麗、洋洋灑灑、收縱自如的語言風(fēng)格。[來源:z||]
教學(xué)重點(diǎn):
1、 理解文章中的字詞,能夠翻譯文章中的重點(diǎn)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無往而不樂”的主旨,感受作者曠達(dá)超然的思想感情。
3、鑒賞和學(xué)習(xí)文章“一字立骨”、一線貫串、敘議結(jié)合、正反對照的寫作方法。
教學(xué)難點(diǎn): 品味文章平易秀麗、洋洋灑灑、收縱自如的語言風(fēng)格。
教學(xué)方法:講解與討論
教學(xué)過程:
一、文章背景介紹: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為新黨所不容,被排擠出朝廷,先任開封推官,繼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jì)南,求為東州守”。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被批準(zhǔn)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開始治園圃,潔庭宇,把園圃北面的一個舊臺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蘇轍給這個臺取名叫“超然”。故此,蘇軾寫了這篇《超然臺記》。本文說明超然物外,就可以無往而不樂,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無所希冀,無所追求,與世無爭,隨遇而安, 就不會有什么煩惱,能成為一個知足常樂的人。這是用莊子“萬物齊一”的觀點(diǎn)來自我麻醉,以曠達(dá)超然的思想來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禍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惡,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樣。自己屢遭貶謫,每況愈下,也就不足掛齒,可以逆來順受,無往而不樂了 。
二、全文 以“樂”字為主線,貫串始終,被稱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議論和記敘相結(jié)合的方法,從虛實兩個方面闡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無往而不樂。
1、第一段,從正面論述超然物外的快樂。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滿足人們欲望的作用,假如有這種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樂,不一定非要是怪奇、偉麗的東西。實際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惡之分,愛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選擇、去取也不能一樣,所以很難“皆有可樂”。蘇軾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落筆便暗寫“超然”,直接提出“樂”字為主線。然后是舉例加以證明。“鋪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是說物各有用,都可以滿足欲求,給人快樂。推而廣之,人便可以隨遇而安,無處不快樂了。四個“皆”字使文意緊密相連,語勢暢達(dá),渾然一體。
2、第二段是從反面論述不超然物外必會悲哀的道理。
求福辭禍 是人之常情,因為福可以使人高興,禍會令人悲傷。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物外,任隨欲望發(fā)展,必然陷入“游于物內(nèi)”的泥潭。物有盡時,很難滿足無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現(xiàn)象掩蓋著本來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惡難分,禍福難辨,取舍難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頭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物外,就會盲目亂撞,結(jié)果必然招來災(zāi)禍,造成滅頂?shù)谋А?div class="usdcv83ic" id="ArtCutPage">共3頁,當(dāng)前第1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