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思路
[設計意圖]《鄒忌諷齊王納諫》篇幅短小,沒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現象,內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課文自然順序講解,則很難啟憤發悱。我抓住一個“思”字,貫通全文,分步設置障礙,以引發學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設計提要]
本設計由三個方面構成:一、“思”之除蔽;二、“思”之諷諫;三、“思”之驗證。
[設計實施]
一、“思”之除蔽
[問題]鄒忌“暮寢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這個問題是設置的“障礙”,學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為“私、畏、求”這個結論。一個看似容易的問題卻回答得不全面,這就調動起他們動腦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借以引導學生討論。)
[明確]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說的事情,即受蔽過程,而不僅僅是結論。
②“思”受蔽過程,首思的應是什么內容?(這個問題亦是個障礙)。
我們不妨設想,如孰視徐公,確實美于徐公,窺鏡而自視亦美于徐公,你想他有必要暮寢而思嗎?“暮寢而思”,就等于今人所說“過電影”(焦裕祿語),說明鄒忌頭腦清醒,重視客觀事實。前面說忌“不自信,復問其妾”就可窺其一斑。你看他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后,這才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為什么偏偏要說自己比徐公美呢?鑒于此,起疑應是首思的內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見諸于文字,這正是作者用筆經濟的地方。然后他回憶起妻、妾、客說過的話,捉摸所以對自己過譽,或偏愛,不愿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這應是次思的內容。至此鄒忌豁然頓悟,終于得出“私、畏、求”的結論,從而除蔽,這應是“思”的原因。這樣的思路無疑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的。
二、“思”之諷諫
[問題]:1、以上是“思”的全部內容嗎?請說說你的看法(這里亦設一個障礙,學生往往會簡單地回答:是的)。
[明確]鄒忌通過“比美”,悟出了一個道理,要別人直接評論自己是不容易的,因為他們同自己有著各種關系。于是,他由近及遠,由家庭私事推及到國家大事,以親身的感受去規勸齊王。因為個人除蔽,影響和意義太小;齊王除蔽,才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危。然而批“龍鱗”,逆“圣聽”,畢竟是一件冒險的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他決定以設喻的方法去諷諫,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細節都周密謀慮后,方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了。
2、第二段中鄒忌是怎樣諷勸齊王的呢?
[明確]鄒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勸說齊王除蔽納諫。在方式上講是設喻論證,在邏輯上是使用了類比推理。說自己,比齊王,都扣緊了“私”、“畏”、“求”三個方面。
3、既然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繼續和深入,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確]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復;②設置懸念。
三、“思”之驗證
[問題]1、鄒忌諷諫的效果怎樣?他怎么會取得這樣的效果呢?
[明確]齊王回答曰“善”,齊王對鄒忌的一席話表示肯定和贊賞。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體驗去規勸齊王;由于設喻巧妙,推論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態度誠懇,一片赤誠,所以齊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2、齊王是怎樣納諫的?臣民是怎么進諫的?齊王納諫的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