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思路
[明確]①齊王下令把進諫的方式分為三種,懸賞分為三等。齊王不計較提意見的方式和態度,這在封建社會是罕見的。這也就是鄒忌敢于進諫的原因。顯然,他對齊王是充分了解的,是作了一番研究分析的。
②臣民進諫分為三個階段,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重大舉措實行時的空前盛況。
③結果是“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齊國政治修明,國力強盛,威望益隆,這就是納諫對外產生的影響。國外尚且如此,國內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詳寫國外的反映,國內則不著點墨,其處理之巧妙,其筆墨之經濟,令人擊節贊嘆,玩味不已。
3、第三段寫齊王納諫,第四段寫國外的反映,似與“思”聯系不大,你的意見如何,能談一談嗎?(此處亦是“障礙”)
[明確]鄒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設喻諷諫,以至齊王欣然納諫。鄒忌并沒有建議齊王應如何去做,而是讓齊王自己去思考,因為結果早就在鄒忌的意料之中,這也是鄒忌的高明之處。這里雖未寫一個“思”字,卻與“思”密切相關,因為“戰勝于朝廷”的結果,正是鄒忌“思”的歸宿。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所謂思斷意續,以結果驗證了“思”的作用的深遠和意義的重大。應該說鄒忌是齊王納諫的總導演,而且是一個放手讓演員自己去表演的高明的導演。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闡述治學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國方面同樣要深思而慎取,鄒忌成功的經驗,不是很好的借鑒嗎?
[總評]以一個“思”字串連全文,并圍繞“思”來設計問題,就像拎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又使教學在層次上呈現出一種流動的韻律的美,便于學生思緒順暢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