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方法解析:古體詩集(四)
下五句為第二段,寫“群童抱茅”的感嘆。這是對第一段的發展,也是對第一段的補充。
遠處、高處、低處的茅草無法收回,那是不是還有落在附近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來的“群童”抱跑了。全段以“群童欺我老無力”為著眼點。如果不是“我老無力”,而是正當壯年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現在這些頑童竟然敢當著我的面像強盜一樣地膽大妄為,公然抱起我的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為了表明自己受欺侮的憤懣,杜甫說這些頑童跟盜賊一樣,不過并不是真的給他們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去辦罪。所以杜甫只是無可奈何地呼喊他們不要“抱”,喊得唇焦舌干不能再喊了,也不起作用,只好回到破屋中依著拐杖長久地嘆息。
細品詩意,詩人如果不是十分窮困,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窮困,也不會不聽招呼地抱走那么些不值錢的茅草。這一、二段,實為結尾的伏筆。不因窮困,何至有此!正因為“四海窮困”的現實,才產生“廣廈萬千庇寒士”的崇高愿望。
“自嘆息”一句為前兩段的歸總。詩境是說杜甫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會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回到家中。“倚杖”,當然又照應了前面的“老無力”、“自嘆息”表明這種遭遇只能自己嘆息,未能引起別人的同情和求得官府的幫助,則當時世風的淺薄,就意在言外了。這里一個“自”字,用得多么沉重!而“嘆息”的內容,這里沒有明言。但當杜甫自己在無處安身且得不到幫助時,分明會聯想到處境類似的無數窮人。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再下八句為第三段,寫“長夜沾濕”的苦痛。這是全詩的高潮。
正應了“屋漏偏遭連夜雨”的古話。狂風過后,必有大雨。這場大雨把杜甫推向了痛苦的深淵。他先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昏暗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那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昏暗的天穹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氣溫也驟然降下來了。蓋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鐵塊一樣,那不懂事的孩子橫躺豎臥,早把被里子蹬破了。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人,是寫不出這些深切感受來的。這樣寫,也是為下兩句屋破雨漏及其后果蓄勢。照理說八月的天氣并不算冷。但由于氣溫驟降,布被破舊,大雨漏得床頭沒有一點干處,又連續不斷地下了一夜,漏了一夜,所以,杜甫感覺特別冷。再下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凄涼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破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整夜漏濕,怎能人睡呢?“何由徹”與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明了杜甫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這種心情,又是“床頭屋漏”、“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于是,由個人的痛苦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最后六句為第四段,寫憂國憂民的崇高理想。杜甫將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現了博大的襟懷。怎樣才能蓋得大廈千萬間,庇護天下所有的窮苦百姓,使他們歡天喜地地在風雨中安穩如山?唉!眼前何時才能聳現這么多房屋,到那時即使我一家人的陋室破了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感到無限的滿足!本段前三句前后是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蟬聯一貫,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貼切地表現了杜甫從痛苦的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吟之不足,繼而“嗚呼”嘆之。這就是結尾三句:只要天下的窮人都有了房屋,我自己的房屋破了受凍死都滿足。祟高的思想表現到極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