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九上《朝天子·詠喇叭》賞析(3篇)
中呂《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朝天子·詠喇叭》是一首諷刺宦官的著名散曲小令。作者王磐用借喇叭來揭露宦官們的裝腔作勢、狐假虎威的丑態,揭示了封建統治者與百姓的尖銳對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整篇小令取材精當,比擬恰當,既富有諷刺性,又不失風趣,是一篇反映當時黑暗社會現實,抨擊閹黨禍亂的優秀作品。
據明代蔣一揆《堯山堂外紀》上載:“明正德間,閹寺當權,往來河下者無虛日。每到,輒吹號頭,齊丁夫,民不堪命。西樓乃作《詠喇叭》以嘲之。”作者當時所生活的明武宗正德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宦官禍國殃民最嚴重的時期之一。宦官劉瑾等人當權,他們肆意妄為,魚肉百姓,到處搜刮錢財,廣置莊園,一批趨炎附勢的官吏與宦官勾結,形成勢力強大的閹黨;在統治階級內部,他們又相互傾軋,排除異己,屢興大獄;對待勞動人民,則公然掠奪其土地并日益加重剝削和奴役,造成數以萬計的人家破人亡,社會矛盾一天天激化。作者身處在這一亂世,憤筆疾書,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散曲《詠喇叭》,從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狀況。
《朝天子·詠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結構上,全面圍繞“吹”字來組織文字,即寫“吹”之狀,又寫“吹”之果;即繪統治者爪牙“吹”之形,又吐人民群眾對“吹”之恨。層層推進,有條不紊。以“樂”聲來抒“憤”情,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與老百姓的尖銳對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寫法上,運用了夸張和諷刺的手法,將“喇叭”與“宦官”相聯系,采取“性發于此而義歸于彼”,把“所詠之物”與“所諷之人”關合的相當巧妙,使人讀后非常痛快。由于這首散曲取材精當,比擬恰當,很富有諷刺性,像這樣針對當權者嬉笑怒罵的作品,在曲壇上是比較少見的。
讀了本曲,我們能明顯地感到:《朝天子·詠喇叭》不是在為詠物而詠物,而是通過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分明是在傳達一種反抗的呼聲,這些思想內涵均包融在詠物之中。散曲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終于沒有點破,結論留待讀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這就達到了“不即不離”的藝術效果。
斜插,杏花,當一幅橫披畫。毛詩中誰道鼠無牙?卻怎生咬倒了金瓶架?水流向床頭,春拖在墻下。這情理寧甘罷?那里去告他,那里去訴他?也只索細數著貓兒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