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位詩歌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感受詩歌涌動的激情。
3、把握詩歌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培養學生愛國情結。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認真體味詩歌蘊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4、創新激勵法:對詩歌進行修改,聯系時事,激發學生愛國情操。
教學過程
一、 醞釀感情,導入新課:
師:(播放視頻)問同學們有何感受。
生: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恨,對祖國遭欺凌的痛。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有對祖國的愛。
師:是的,誰會不愛自己的母親祖國呢?誰愿意讓自己的母親祖國任人踐踏和蹂躪呢?誰又愿意見到祖國大地滿目瘡痍、支離破碎呢?同學們一定會說不,而處于當時的現代愛國詩人艾青就更會說不了。我們今天要學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詩人在1938年,在日寇鐵蹄踐踏我們中國領土時寫的,詩中他那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之心象火山一樣的噴發在我們的面前。
二、賞析詩歌,捕捉意象:
1、誦讀指導:
教師有感情背誦全詩。(突顯詩歌的感情和節奏)
學生朗讀詩歌。 (初步掌握感情和節奏)
放誦讀音頻材料。 (與學生進行對照,進行朗讀點撥)
2、 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么為紐帶聯系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3、 鑒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里表現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么?
生:鳥。
師: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師:是這樣唱的嗎?(播放鳥兒清脆而歡快的叫聲)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珠圓玉潤、清脆婉轉、悠揚動聽的,為什么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啞(烏鴉)、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為什么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著。
師:暴風雨在這里象征著什么?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么后面洶涌著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涌,風聲呼呼,發出憤怒的吼叫,戰勝風雨后,安靜祥和,迎來了溫柔的黎明。
師:然后我這只鳥死了,為什么“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里面”?
生:活著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后的“營養”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么鳥兒會這樣,文后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4、 小結全詩:
前面以假設開頭,對鳥兒為土地歌唱進行抒情性的描述。
后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5.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