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暴見孟子
【重點難點提示】1.學習本文運用逐步推理、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
2.掌握“見、語、好、王”等異讀詞詞義的辨析和“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等難句的理解。
3.了解孟子“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并學會對其評析。
第一課時
(一)課文譯釋(略)
(二)資料卡片
孟子論仁政重民:
①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梁惠王上》)
②與民同樂 (《梁惠王下》)
③仁者無敵 (《梁惠王上》)
④為民父母 (《梁惠王下》)
(三)感知內(nèi)容,剖析結構
本文論述了兩次有關齊王“好樂”的談話,表現(xiàn)了孟子主張仁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莊暴與孟子的談話(開頭——“則齊國其庶幾乎”),引出話題、提出論題。
第二部分,(“他日”——結尾),重點闡述孟子與齊王的談話。此部分可分為三層:
第1層(從“他日,見于王”至“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緊承與莊暴的談話,再次提出論題——“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不僅迎合了齊王,改變了談話的氣氛,而且巧妙地把談話由音樂引入政治領域。
第2層(從“曰:‘可得聞與?”’至“不若與眾”),孟子再以兩問加重談話氣氛,誘導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
第3層(從“臣請為王言樂”至篇末),在談話條件已完成具備的基礎上,孟子滔滔不絕對“為王言樂”,談齊王的音樂與畋獵活動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與民共樂的主題。結以“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和“此無他,與民同樂也”的主題思想。最后以“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作結,進一步升華主題,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tǒng)一天下。
第二課時
(一)重點、難點、能力點全解
1.齊王聽到孟子談到“好樂”一事,為什么會“變乎色”?
明確:學界有三種解釋:齊王有不悅之色,以為孟子不該問自己“好樂”的事;齊王有羞愧之色,認為自己不應該有“好樂”;齊王有慍怒之色,認為莊暴不該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子。權衡上述三種,以第三說為最佳。“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中告訴我們:供養(yǎng)一支樂隊,勢必勞民傷財,并影響政事。孟子來齊國宣揚其“仁政”勸說齊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齊宣王心中要(“怪恚”莊暴,不該把自己的隱情告訴給孟子。儒家歷來重視禮樂,認為音樂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從音樂可以考察一個國家的興亡盛衰,并反對把音樂作為單純的娛樂活動。“先王之樂”是先王用來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國家,鞏固統(tǒng)治的手段,與“世俗之樂”截然不同。齊宣王愛好的不是“先王之樂”,而是“世俗之樂”,這又與儒家的音樂主張不甚吻合了。齊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諱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是考察到隱情現(xiàn)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轉彎抹角了,免得孟子糾纏下去。而后來談話之所以還能繼續(xù)進行,是因為孟子并不反對他愛好“世俗之樂”。也有人認為:“齊王感到作為國君而愛好音樂,當為輿論所不許,怕受到孟子批評,因而臉上表現(xiàn)得有點慚愧。”其實,戰(zhàn)國時期愛好“世俗之樂”的國君不乏其人,齊宣王也用不著為此而感到“慚愧”,所以,齊王的“變乎色”應是“慍怒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