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暴見孟子》備課筆記(精選2篇)
《莊暴見孟子》備課筆記 篇1
吳根華
一、課文悟讀
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強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為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來學習。文章由敘人議,先通過莊暴和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好樂何如”,然后敘述孟子如何就這個話題因勢利導地勸說齊王要“與民同樂”。全文圍繞著“音樂”這一話題,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學習本文時,可讓學生對孟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先作一些了解。
學習本文,還要對文中的一些文言語法現象,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見詞語、古今異義現象等加以摘錄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義、辨析其用法,以加強文言知識和語感的積累。為此,要求學生對文章反復朗讀,力求做到熟讀成誦,從而進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點探究
1.齊王聽到孟子談到“好樂”一事,為什么會“變乎色”?
探究學習:學界出現了這樣三種解釋:齊王有不悅之色,認為孟子不該問自己“好樂”的事;齊王有羞愧之色,認為自己不應該“好樂”;齊王有慍怒之色,認為莊暴不該把他“好樂”的事告訴給孟子。權衡上述幾說,以第三說為最佳。據《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稟食以數百人。”供養這樣一支樂隊,勢必勞民傷財,并影響政事。孟子來齊國宣揚其“仁政”,勸說齊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齊宣王心中要“怪恚”莊暴,不該把自己的隱情告訴給孟子。儒家歷來重視禮樂,認為音樂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從音樂可以考察一個國家的興亡盛衰,并反對把音樂作為單純的娛樂活動。“先王之樂”是先王用來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國家、鞏固統治的手段,與“世俗之樂”截然不同。齊宣王愛好的不是“先王之樂”,而是“世俗之樂”,這又與儒家的音樂主張不甚吻合了。齊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諱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是考慮到隱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轉彎抹角了,免得孟子糾纏下去。而后來談話之所以還能繼續進行,是因為孟子并不反對他愛好“世俗之樂”。也有人認為:“齊王感到作為國君而愛好音樂,當為輿論所不許,怕受到孟子的批評,因而臉上表現得有點慚愧。”(李炳英《孟子文選》)其實,戰國時期愛好“世俗之樂”的國君不乏其人,齊宣王也用不著為此而到“慚愧”。所以,齊王的“變乎色”應是“慍怒之色”。
2.“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壁壘分明,可是作為儒學大師的孟子為什么會說“今之樂猶古之樂”呢?
探究學習:“今樂”“古樂”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齊宣王不會放棄對“今樂”的愛好,所以存異求同,以便進一步勸導齊王在愛好“今樂”的情況下實現“與民同樂”。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問題不在于愛好“今樂”還是愛好“古樂”,而在于能否與民同賞。若能與民同賞,則古今無異。如果能夠施行“仁政”,即使齊王愛好“今樂”也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3.本文所記敘的兩次對話有何聯系?并作了怎樣的藝術處理?
探究學習:文中第一次寫莊暴和孟子的對話,實際上是全文的引子,起開篇的作用,故略寫。莊暴對齊王“好樂”的話題無言以對,一方面表明這個話題有難度,另一個方面反襯了下文孟子談話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對話是孟子和齊王的對話。這一段對話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觀點,體現了孟子善于借題發揮,因勢利導,牢牢掌握談話的主動權,一步一步地將齊王引入自己預先設想中的話題,從而達到宣講自己政治主張的目的。這次對話是全文的重點,故詳寫。
4.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在當時能否實現?為什么?
探究學習:針對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生民涂炭的現實,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政治思想體系,對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孟子的“仁政”學說雖然以維護封建制度為出發點,但是對于穩定經濟,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減少農民因喪失土地而遷徙流離的痛苦,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同時,孟子的思想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統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下層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誰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的這種權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學說帶有濃厚的復古保守色彩。他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說成是“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當時不過是空想而已。
三、選題設計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對后代散文創作的影響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廣泛閱讀《孟子》作品來歸納出《孟子》散文的寫作特色,同時通過閱讀歷代評論家的有關評價,增進對《孟子》創作成就和影響的認識。
參讀書目:
(1)曹礎基《先秦文學集疑》,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陳柱《中國散文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3)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先秦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孟子》與《論語》異同之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與《淪語》同列“四書”,對兩者作比較研究,可加深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
參讀書目:
(1)楊伯峻《(論語)和》,載《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貽《盂子的文學價值》,載《先秦文學論集》,中國社會嫦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3)張志岳《關于中國封建時代的諷喻文學和叛逆文學兩個傳統問題的初步探討》,載《中國文學史論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孟子的論辯藝術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在《莊暴見孟子》一文中體現出高超的論辯藝術,即使把它放人當代論辯藝苑之中來欣賞,仍不失為一朵奇葩,可從不同的角度對孟子的論辯方法作探討。
參讀書目:
(1)徐立《(孟子)騁辭逞辯的特色》,《語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論辯藝術》,《河北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
(3)高捍東《有效的演講技能》,中南工業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呂銀風《論辯之法》,藍天出版社1995年版。
《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
《莊暴見孟子》備課筆記 篇2
卞育能
定位:
1. 先秦諸子散文鑒賞。通過鑒賞本文,體會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高超的論辯藝術。
切入:
1. 才用文言文常規教學切入。布置預習,在課上由學生誦讀,講解難重點及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 學習討論文章的中心觀點。要抓住中心句:“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探究:
1. 提前布置預習以“我知道孟子”為題,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整理與孟子有關的內容,并記錄下來,與同學共享。
2. 通過對時代背景的了解來分析其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主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本文通過談話,以談論音樂作為切入點,運用對比的方法,表現人民對齊王好樂的不同態度來說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3. 分析了解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可以事先布置問題:“如果你是孟子,你怎樣來勸說齊王?”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通過對優秀觀點的討論來理解課文和孟子的辯論藝術特色:
①欲擒故縱,循循善誘。文章論點的擺開并不是開門見山,而是通過察顏觀色,投其所好,將話題引到齊王感興趣的音樂上來,再以一句話;“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術幾平”來引起齊王的好奇心,從而自然的歸屬到本文的主旨上。
②內容對比,句式反復。運用人民的不同感受對比否定王自樂,。句式上采用排比反復的方法增強了說服力。
③邏輯嚴密,形象生動。作為議論文,本文的邏輯嚴密,說理透徹,并做到環環相扣,滴水不漏,事本來枯燥的語言變得形象生動。
拓展:
1. 閱讀孟子的一篇文章,來進一步體會孟子的民本仁愛的思想及其語言的嚴謹、邏輯性強環環相扣的特色,加以鞏固所學知識。
《孟子見梁襄王》 教案
教學目的
1.解讀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進一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辭手法和本文生動的語言。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孟子一段話中的比喻的運用。
在朗讀的基礎上,欣賞品味文章的藝術特色,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說理藝術。
教學方法
自讀學習法。(練習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由當今國際社會之動蕩,談及解決辦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進入課題。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殺(shì) 枯槁(gǎo) 惡乎定(wù)
三.齊聲朗讀課文,自主翻譯全文。
四.解釋下列詞語:
①出,語人曰 語:告訴
②天下惡乎定 惡: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統治
④如有不嗜殺人者 如:如果
⑤則天下皆引領而望之矣 引:伸長
五.解釋下列詞語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親引問之 士兵
c初,魯肅聞劉表卒 死
d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 整個,全
②一
a誰能一之 統一
b用心一也 專一
c一鼓作氣 第一次
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一個
e黃鶴一去不復返 一經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礪則利 靠近
c指物作詩立就 完成
d于是荊軻就車而去 登上
六.分析簡答:
1.文章開頭,孟子為什么說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說明孟子對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為靠近他,感覺沒有一點國君的威嚴。
2.梁襄王缺乏國君的威嚴表現何在?
提示:表現在問話的突然,這說明他缺乏威嚴沉著的人君氣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氣度,孟子還向他講訴自己的“仁政”思想,這說明孟子有著怎樣的個性?
提示:說明孟子對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有著堅韌執著的追求,決不放棄任何機會向君王們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
4.說說孟子采用比喻說理的貼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實行“仁政”的好處。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實行“仁政”的效果之顯著。
七.再讀課文,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雖是假設,但具體可感,猶若真實的事情,關鍵在于其情境性很強。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詞句,千百年來更是一直活在人們的口中。
八.完成課后練習一,討論:如今的國際社會,誰能一統天下?(正義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權主義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課后練習二。(綜合本課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問曰 卒同“猝”,突然。
②則苗浡然興之矣 浡同“勃”,生機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猶”,就像。
十.課外閱讀: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論述方法?有什么好處?
提示:對比、反問手法。增強了說服力。
2.這篇文章中的這種觀點與哪一篇相同,具體說明。
提示:同于《莊暴見孟子》,都是闡釋“與民同樂”思想。
十一.課外作業 :
1.熟讀課文。
2.閱讀《文學讀本》上選讀的孟子文章。
作者郵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