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莊暴見孟子①
19 莊暴見孟子① 《孟子》 本文記敘了齊宣王“好樂”的兩次談話。孟子勸說齊宣王要“與民同樂”,實行“仁政”。學習本文,要理解孟子“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著重掌握《孟子》善用對比的特色。
| |
課文: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②,王語暴以好樂③,暴未有以對④也。”曰⑤:“好樂何如⑥?”孟子曰:“王之好樂甚⑦,則齊國其庶幾乎⑧。” 他日⑨,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10以好樂,有諸11?”王變乎色12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13也,直好世俗之樂耳14。”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15。”曰:“可得聞與16?”曰:“獨樂樂,與人樂樂17,孰樂?”曰:“不若與人18。”曰:“與少19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臣請為王言樂20。今王鼓樂21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22,舉疾首蹙頞23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24!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25于此,→ | 注釋: ①選自《孟子·梁惠王下》。莊暴,齊王的大臣。 |
←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①之美,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②,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 ①〔羽旄(máo)〕古時常用鳥羽和牦牛尾作為旗子的裝飾,所以也代指旌旗。羽,指鳥羽。旄,指牦牛尾。 ②〔無他〕沒有別的(原因)。 |
練習 一 熟讀課文,并聯(lián)系《齊桓晉文之事》,說說你對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 二 孟子喜歡用對比,以揭示矛盾,闡發(fā)觀點。參照下列資料,找出本文中對比的句子,并說說這樣用的好處。 1.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孟子·公孫丑下》)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孟子·公孫丑下》) 3.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三 參考下列摘自《禮記·樂記》的資料,結(jié)合本文中孟子關(guān)于音樂的論述,說說古人對音樂的看法。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 2.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政刑,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3.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4.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