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教案
教案設計[教學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節發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體會作品的深刻含義。
三、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節比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節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變化,這是教學重點。
二、對本文的主題的理解,特別是對黑色人身上的“復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三、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介紹魯迅先生的一些言論以及后人的相關評論,以輔助學生對本文主題的理解。
四、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通過梳理情節,理清眉間尺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性格的變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對比眉間尺與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題解
本文最初發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題為“眉間尺”。后收入小說集《故事新編》時改題為“鑄劍”。在這篇小說中,魯迅沿用了中國古代有關眉間尺的故事框架,賦予了它鮮明的時代和個性特征,使之成為魯迅短篇小說中的杰作。
二、文章結構
本文共四節,按情節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小說故事的緣起。寫眉間尺聽母親講父親為大王鑄劍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部分(第2、3節):小說故事的主體部分。是“復仇”的完成。其中第2節寫眉間尺與黑色人的相遇。第3節寫黑色人殺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節):復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諷刺臣子們的可笑與昏庸無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眉間尺形象分析
1眉間尺的母親最初為什么認為眉間尺的“父親的仇是沒有人報的了”?
討論,明確:因為母親認為眉間尺的“性情還是那樣,不冷不熱地,一點也不變”。
2從這一節里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眉間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樣的。
討論,明確:在眉間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惡如仇的一面,又有軟弱優柔的一面,而且他還缺少徹底懲惡的決心。
比如:作者寫他憎惡老鼠,所以當聽到老鼠落水的聲音時,他心里非常高興,而且抱著一種賞玩的態度在看落入水甕中的老鼠,可是當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時候,“卻忽然覺得它可憐了”,于是伸出蘆柴去救老鼠,但當他看見老鼠的全身,“濕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覺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蘆柴在它頭上搗了幾下,叫它趕快沉下去”。可是當那老鼠“已經不能動彈,不過沉浮在水中間,有時還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時候,眉間尺又覺得很可憐,隨即“折斷蘆柴,好容易將它夾了出來,放在地面上”。當老鼠“四只腳運動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來逃走”時,他卻“不覺提起左腳,一腳踏下去”,踩死了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