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先讀后寫教練:維護人格尊嚴
離我家不遠有個打刀高手,方圓幾百里聞名,人稱“刀王”。“刀王”不服氣,特意挑選精鐵純鋼,打造了一把硬刀,來和美國刀比拼,刀口對刀口,奮力猛砍。結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美國刀卻完好無損。“刀王”生氣地說:“美國刀真他媽的厲害,要是再跟美國佬打仗,我也上前線,奪他娘一把好刀回來!”
鄰居家的刀換了一把又一把,我們家的美國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樣,寒光逼人。美國人為什么能造出這么好的刀呢?我們這樣想著,忍不住對那遙遠的國度生出幾分向往。
歲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逝,父親老了,我們長大了。姐姐長大后讀大學,讀研究生,又出國留學。她去的正是美國,那個生產好刀的地方。
幾年后,姐姐打電話給父親,說她準備做美國人,不回來了。
父親問:“為什么?”
姐姐說:“美國很好。”
“美國好在哪里?”
“美國很多方面都比中國好。他們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親沉下臉,嚴肅地說:“你聽著,在朝鮮,沒有好刀的中國人,把有好刀的美國人打敗了。”
父親掛斷了電話,不再聽姐姐的任何解釋,他很傷心。傷心的父親把美國刀藏了起來,嚴禁我們再用它來切菜、切肉、砍骨頭,連看一眼都不允許。
想不到,兩個月后,姐姐從美國回來了,而且決定永遠不再走。
父親不解地問:“你不是說美國很好嗎?為什么要回來?”
姐姐撫摩著父親的白發說:“我從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貴的東西,中國總有一天會比美國好的。”
有兩行眼淚,順著父親的臉頰緩緩流了下來。
(選自《中學生閱讀》)
1.閱讀文中畫線句子,回答:中國人憑什么能打敗美國人?
2.“傷心的父親把美國刀藏了起來,嚴禁我們再用它來切菜、切肉、砍骨頭,連看一眼也不允許。”這是為什么?
3.文章結尾部分寫“姐姐”從美國回來了,撫摩著父親的白發說:“我從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貴的東西,中國總有一天會比美國好的。”“姐姐”為什么會從美國回來?“比好刀更可貴的東西”指的是什么?
4.讀完本文后,結合當前形勢,簡單談談你的感想。
5.戰爭中,“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能經得住戰爭考驗的可謂“真將軍”,像司馬遷的《細柳營》中就表現了周亞夫這樣一位“真將軍”,他忠于職守,剛正不阿,治軍有方,軍紀嚴明。請你說出你心目中最佩服的一位將軍和他的一個故事。
強化訓練三
人貴有骨氣
胡亞軍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著名學者吳晗先生曾寫過一篇題為《談骨氣》的雜文,發表在《中國青年報》副刊上。當時,一生正直的先父胡杏橋對那篇文章特別欣賞,不僅要求我熟讀成誦,還一再告誡我:做人一定要有骨氣。
何謂有骨氣?吳晗引用了孟子的幾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樣的人就是有骨氣的大丈夫。
有骨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涌現了無數有骨氣、重名節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鏗鏘之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風亮節;秋瑾“祖國陸沉人有責,天涯漂泊我無家”的金石之聲;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錚錚鐵骨,都足以彪炳史冊,千秋傳頌。“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朱自清一身重病,硬骨猶存,寧愿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梅蘭芳在日寇占領上海期間,蓄須留發,拒不登臺為侵略者演出。這種愛國主義的骨氣是何等可貴和感人啊!這些志士仁人的事跡啟示我們:只有注重骨氣和名節,在民族危亡之時,才能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在身處逆境之時,才能戰勝困難,勇往直前;在面對誘惑之時,才能淡然處之,守身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