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的A面與B面》教學案例
二是教師抓住學生思維亮點,深入剖析問題的能力不夠。例如,有位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作者本來沒有疑問,后來卻有疑問了?”如果在課堂上我能夠及時追問:“作者提出了怎樣的疑問?后來有沒有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后作者又是如何思考的?”三個小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有朦朧意識的時候,深入文章,明確本文的寫作思路。可惜這個亮點卻在我的手中一閃而過。
三是在本節課中教師的導體現不出來。雖說二期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但是不能忽略教師的“導”。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對文章的解讀能力、解讀方法都要強得多,如果沒有教師的拉一把,那么學生的閱讀很可能停留在表層,不能夠深入下去。這堂課就是如此。教師沒有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作者是如何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如果能夠抓住上述的第二點,那么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去進一步思考這樣寫作文章的理由,使學生能夠更加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的話,本節課的教學梯度也就更加得清晰了。
總之教師的教學機智還在于課堂實踐的積累,對教材的認知程度以及教師文學的底蘊。這需要我“十年磨一劍”,厚積而薄發。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