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
異曲同工,各臻其妙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中國古代散文的優(yōu)秀之作,在創(chuàng)作背景上都是作者因倡導革新不成而被貶降職后的發(fā)憤之作,都是為表述他們雖遭貶謫卻仍存濟世安民之心的主題的散文名篇。盡管這兩篇佳作在主題立意方面相 近,但在結構技巧、語言表述等方面卻又迥然不同,既可謂異曲同工,又各臻其妙。
結構技巧不同 這兩篇佳作文不甚長,但思想深邃,足見結構技巧之高超。《岳陽樓記》開頭兩語三言,扼要敘述修樓作記之事,中間以 “得無異乎”這一反問既開啟下文對陰晴悲喜之景的描繪,又為最后精辟的勸勉說理闡明志趣安根設伏。文雖短卻“以事出景,景中有情,情中潛理,理中蘊情,結構嚴謹、清晰、自然而又不失波瀾。”在行文上作者可謂精心構思,嚴密組織,使得全文跌宕而又自然,有時似乎文意已盡卻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明明是酣暢淋漓洋洋灑灑的描寫的卻非要旨, 也非閑筆,層層推論正兒八經(jīng)道出的似正確,卻又以否定。《醉翁亭記》卻以“醉”“樂“二字提挈全篇,連綴全篇,使得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思精巧,開篇似長鏡層層推近,點出醉翁亭及其得名并自然引出山水之樂、游人之樂、太守的醉與樂。作者又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醉”是現(xiàn)象,“樂”為本質(zhì),“樂”是“醉”中之樂;“醉”則因“樂”而醉。“醉”“樂”一隱一現(xiàn),一明一暗,聯(lián)前顧后,前伏后應,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謹嚴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語言表述不同 《岳陽樓記》為闡 發(fā)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思想和偉大政治報負,采用了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上駢散結合,抑揚頓挫,參差錯落;短語成對,瑯瑯上口 ,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造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韻鏗鏘,思之文 情壯美。《醉翁亭記》卻不用議論,只在記敘描寫抒情中表達他的寄情山水,與民同樂思想,借以排遣他抑郁復雜的思想感情,可謂情景交融,意境相諧。語言上則多用長句且長于對偶,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也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一個“也”字的運用,又使得文意層次分明,語感節(jié)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
同是寓情于景,然而寫景也有區(qū)別。《岳陽樓記》是通過聯(lián)想寫景,抒發(fā)了遷客騷人在“洞庭湖風雨圖”和“洞庭湖晴明圖“中的不同感受,非作者親自登樓之所見,寫景是為了抒情;而《醉翁亭記》則是太守親聞親見,描繪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寫了他與民同樂的復雜情愫。
主題深刻不同 《醉翁亭記》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世之情隱藏在敘述描寫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樂”中寫“醉”,“醉”因“樂”而醉,“樂”因“醉”更樂,因而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佳句。而《岳陽樓記》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意的。范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憂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襟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來自勉勉人。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jié)!這振聾發(fā)聵,另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的總結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