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五首
宜昌市第三中學 蔣葵林
【教學依據】
中國是詩的國度,燦爛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也閃爍著詩歌的光輝,唐詩、宋詞已成為我國文學繁榮的一個象征,詩言志、詞言情也成為中國文化知識分子表情達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說透過詩歌的家里行間,我們可以觸摸歷史與文化的脈博。
《詞五首》就是從“余暉脈脈”、“長煙落日”的自然景色,從“城外狩獵,沙場秋點兵”的生活場景,從獨倚危樓,無語淚流的舉止神情去與古人作一次心靈的對話,去感受古人的離愁別緒、壯志難酬。
中學階段,是學生各種情感迅速發展的時期,開始關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這無疑是學習本文的良好條件,但我們也應看到由于社會歷史背景的遙遠。作者經歷的復雜,使得詞中所描述的景與情與學生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學習中詳細掌握與了解每首詞的背景材料,就顯得非常重要。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了解著名詞作家生平,詞的風格及代表作品。
2.學習詞的基本知識。
3.掌握吟誦欣賞詞的技巧與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掌握適當的停頓,節奏與語氣。
2.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想象在閱讀詞時的作用。
3.指導學生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
4.鼓勵學生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態度情感價值觀:
1.體會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
2.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
3.在感悟中使學生多一份情感的經歷。
[教學方式]
1.在詞的欣賞中教師以引導為主,避免一言堂,應該是一位起紐帶作用的主持人。
2.學生是本文學習的主體,從背景資料收集、品味詞的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無不滲透著學生主體智慧的參與。
3.詞的學習中,老師要鼓勵活學生間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氛圍。通過同伴間對話與交流,團結與互助,更有利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教學構思]
一、學生準備、教師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整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做好學習古詞的準備;老師對準備內容作方向性作引導。
二、學生吟誦、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古詞,互相討論朗讀節奏與語氣,老師作適當指導。
三、學生體驗,老師點撥:學生在吟誦基礎上,感受詞作者所描繪的情境與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行體驗訓練;老師對詞中與體驗相關的重要部分作啟發式點撥。
四、學生品味、教師點撥:學生對古詞的語言及表達進行深入賞析與品味,著眼于名句、關鍵詞,老師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予以適當的指點。
五、學生討論、教師主持:在體驗與品味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與評價表達出來,以討論爭鳴形式,使學生間不同思想與理解互相碰撞,閃現學生學習的靈感,開闊學生學習的視野。老師在其中作為一個組織者,起一個承接作用。
六、學生反思,教師鼓勵。在經歷各種學習形式后,學生對各首詞提出質疑,并互相討論與反思,找到正確的理解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導地位。
七、學生總結,教師歸納。讓學生學習閱讀與欣賞詞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誦、理解、品味、聯想、反思是欣賞詞的基本過程。
【教學實錄】
師 生 活 動
專 家 點 評
師:大家都知道,中國是詩的國度,燦爛的中國文化就是一部詩歌史,詞是詩的姐妹藝術,也是中國詩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初中階段你們學過哪些詞,能吟幾句其中的名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