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五首
師:說得很好,對名句理解與聯想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大家在不斷積累詩詞素養,提高閱讀能力的過程。當然讀詩的聯想不僅僅在于名句間的聯想,還可以是結合詞的內容與我們時代間的生活經驗的聯想。大家不妨試著從這個角度來想想。
生:讀完五首詩,我覺得這些主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個人感傷的,二是壯志未酬的。前者是《望江南》《武陵春》,后者是《江城子》《破陣子》。雖然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主題目內容基本相似。
師:那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這實際上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兩類人的照:一類人整天圍在自己個人狹小的圈子里,為自己而活著。一類人時刻憂國憂民,不忘別人的苦與樂。就社會來講我們希望后者的人多一些,我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師:很好,有感悟,也有希望。
生:我不同意前面同學的發言,難道個人不重要嗎?如果個人的情感不能得到適當的宣泄與表達,對個人對社會來講都可能是悲劇。
師:對,有不同意見,又有言之有據,希望大家像他們一樣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生:個人也好,社會也好,如果文學都去關注,詞的內容都去表現,這不正是豐富多彩生活的一種見證嗎?
師:觀點中肯,觀點越來越全面了。
生:我們讀詞并不是來評價詞作者的生活與表現態度的,我們更多的是通過詞去了解那個時代與那個時代的作者們的內心世界。如果我們做到了,我們的閱讀就成功了。
師:發言精彩,思路嚴密,想象豐富,確實有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與想法。
師:讀完這五首詞,我們想必有些問題沒有得到解釋,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對這五首詞的理解進行反思,通過小組成員間共同討論,力求有更大的收獲。
……
生:我覺得古詞中的典故應該值得我們去關注,去了解,因為一個典故就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曾經的生存習慣。
師:很好,你的建議我希望得到全班同學的響應,因為典故背后的語言文化現象,正是我們語文學習的關鍵之處。
生:為什么有的詞有題目,而有的卻僅只有詞牌名?
生:寫詞不像寫詩,沒有或很少有固定的格式,寫詞有許多詞牌名,所以有時不必取名。
師:有一定的道理,不過要弄清這事,我建議大家可以在業余時間自己找找資料,徹底解決問題。
……
師:經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明確了讀詞的基本步驟,請大家說說看。
生:是誦讀、理解、品味、聯想、反思。
師:對,基本過程實際上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閱讀的基本程序,也有利于我們學習新的詩詞。今天的作業就是利用這種學習方式去學習兩首課外的古詩詞。要求必須符合各個部分的要求。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見!
結合學生學習實際,引導學生關聯已有知識,對學習新知識無疑是一種良好的鋪墊。
說名句,實際上是在讓學生在重溫如何讀詩。
誦讀是讀詞的第一步,也是欣賞詞的開始,所以以此為學習的起點,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及需求。
對朗誦作適當點撥,能起到讓學生迅速理解詞的主題及意境的作用。
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及情感,是讀詞的第二步,也是讀詞中對內容的具體的理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