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
范仲淹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感受整句散句結合的表達效果,體會本文緊扣特征鋪陳寫景的方法。
2.學習本文由景而議,將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3.正確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增強社會責任感。
【重點難點】1.重點:緊扣特征鋪陳寫景、由景而議的寫作方法。2.難點:正確理解“先憂后樂”思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相關提示】1.本文選自《范文正公集》。“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敘事狀物寫景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操和抱負,闡述自己對事物的看法。2.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宋朝文學家。 【正音正字】謚shì 謫zhé 霪yín 屬zhǔ 湯shāng 檣qiáng 楫jí 芷zhǐ 汀tīng【詞語積累】守,做州郡的長官。作動詞。 (予)觀:集中目力看。會:聚集。 覽物之情:觀覽景物而觸發的感情。霪:淫,過多、過甚。 去國:離開國都。國,這里暗指朝廷。感極:感慨到極點。 而或:或者、有時。錦鱗:指好看的魚。借代手法。 岸芷汀蘭:互文辭格。百廢:百,泛指數量很多;廢,作名詞,指荒廢的事業。賢:本是形容詞,這里作名詞,指有才德的人,這里指名人。以記之:以,連詞,表示目的,來。之,代詞,指“重修岳陽樓”這件事。得無…乎:固定句式,表示推測語氣,相當于“能不…嗎?”有…者:有…的心情。者,代“覽物之情”的情。“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是“有”的賓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辭格。物,外物,指客觀環境。廟堂之高:高高之廟堂,定語后置句式。之,定語的標志。進、退:仕進、隱退,即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先天下之憂而憂:之,助詞,用在主語謂語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初學課文】1.默讀課文,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內容。2.圈劃出寫景、抒情的句子3.本文記了什么事?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發了什么議論?它們關系如何?( 敘事很簡,是寫“記”的緣由;所寫景物是作者想象出來的,刻意描寫遠眺的洞庭湖景色,引發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對照古仁人,作者否定了“遷客騷人”注重個人得失榮辱的情懷,借此表達自己的理想,含蓄地規勸滕子京。文中,抒情融于其它表達方式中。 )4.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課外作業】1.完成“學習建議”。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注意“一詞多義”現象)。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思想感情。第二課時【朗讀課文】【串講課文】原文: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翻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巴陵郡做長官。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盛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上面鐫刻唐代名家、現代作者的詩歌賦文。囑咐我寫文章來記敘這件事。原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