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
上面兩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寫景物,后寫感情;寫景部分,都是先寫白天,后寫晚上。通過一定的景物,產生相應的情感,對比鮮明,突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的悲和喜,為過渡到下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積蓄足夠氣勢,作了充分鋪墊。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 第三部分(第5段),展現闊大情懷,抒發政治抱負。這是議論部分,也是全文中心,正面表白了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前面的敘事和寫景都是因此而設。這一段可分三層,作者用設問逐層深入闡明觀點。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突兀急轉,筆力雄健,以遷客騷人跟“古仁人”比較而設問,借古人發表自己的意見,既緊承上文,又開拓新境界。這一問,實際上已包含這個意思:遷客騷人的悲喜之情,實質上都源于個人榮辱得失,而“古仁人”決不如此。這樣完全否定了“二者之為”,使文章出現起伏跌宕。“何哉?”領起后文的議論。②說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反面說明胸襟闊大。“以物喜”照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以己悲”照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進而突出一個“憂”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一下子連用四個“憂”字,極寫了“憂”字,是從正面解說“古仁人之心”,同時深刻揭示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③“然則何時而樂耶?”由憂轉到“樂”,引出第二個設問句,再反出一層,提出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大氣包舉,境界崇高,是全文思想感情的焦點,著重論述的中心,體現了作者的廣闊胸懷、宏偉抱負。最后用“微斯人,吾誰與歸?”結束全文,深沉的感嘆中,透露出作者學習古仁人“先憂,后樂”精神的堅定意志,含蓄有力,耐人尋味。【思維訓練】1.辨別下列各組詞義:①極:南極瀟湘( 直到 ) 此樂何極( 窮盡 )②一:一碧萬頃( 一片 ) 長煙一空( 全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①吾誰與歸? ( 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②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倒裝句。“之”使定語后置。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省略句。省略主語“古仁人”。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 判斷句。“……也”,判斷句式。 )3.如何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①我國古代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提法,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沒有普遍意義。范仲淹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表現。②他那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鑒和教育意義。對此我們應該充分肯定,并繼承發揚。 ③范仲淹畢竟是封建官僚,“先憂后樂”是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而提出來的,“憂君”體現了他的封建忠君的正統思想,具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對此,不能盲目吹捧。4.本文是如何安排詳略的?為什么這樣安排?略寫洞庭湖美景,詳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之情。 這是因為本文寫作目的不是狀物繪景,而在表達作者“先憂后樂”的見解,規勸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