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
五、學生朗讀第7、8 節
〔提問〕:孔乙己教小伙計寫“茴”字和給小孩吃茴香豆表現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點?
明確:教“茴”字的四種寫法,見小伙計毫不熱心,便長嘆惋惜,說明孔乙己把僵化無用的“學問”視如至寶,說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給孩子吃說明他的善良誠懇。不看對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詞句脫口而出,說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問〕:怎樣理解這篇小說中的“笑”?為什么那些人對不幸者沒有同情,沒有幫助,卻一味哄笑取樂?用哄笑聲寫孔乙己的悲劇有什么特殊的藝術效果?
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舉制度摧殘,不會營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動、言語是可笑的,寫孔乙己的可笑,實質上是對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的尖銳嘲笑和諷刺。
其次是別人對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階級分析。掌柜是剝削階級人物,他對孔乙己的取笑,是對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幫的勞苦大眾,按理說應對孔乙己同情,他們的取笑是病態社會的病態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壓迫剝削和毒害,在被壓迫者中間,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
麻木,不覺悟,喪失同情心,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來寫孔乙己的悲劇,更使人感到封建社會的黑暗、悲涼,更沉重地鞭撻了罪惡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
布置作業:
(1)整理寫出孔乙己的性格分析提要。
(2)預習下文,著重理解第9 節的含義及其在結構上的作用。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集體朗誦第9 節
〔提問〕:第九節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前句歸結了以上各個場面不同人們的笑,說明孔乙己的存在,不過是逗人發笑的笑料;后句預示孔乙己的悲慘結局,在那冷酷的社會里,他只是可有可無的戲弄對象,這是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下必然產生的悲劇。這句平平淡淡的話寄寓著作者濃烈的感情:對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茍且偷生,以畫龍點睛之筆,深刻揭露和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
二、學生朗讀第10 節
〔提問〕:掌柜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忽然”,說明偶爾想起,他在掌柜等人頭腦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個錢才想起,承接上文(“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講“他打折了腿”)。
三、結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確:側寫孔乙己因偷竊被打成殘廢,用“竟”和反詰句突出丁舉人作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兇橫殘暴和狠毒。小說寫一個讀書人毒打另一個讀書人,再次點出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是封建科舉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讀書人,但地位命運截然相反,科舉中,一個爬了上去,成了有權有勢的“舉人老爺”,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個因“半個秀才也撈不到”而跌了下來,成了可憐的犧牲品,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
四、學生朗讀第11 節
〔提問〕: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和第一次出場有什么不同?請從肖像、聲音、神態、動作幾方面加以比較。(教師畫比較表,每項由學生找出課文語句教師概括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