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孟子教學案
孟子的思想主體是倫理政治學說,其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并將性善論的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就是“仁政”學說,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對人民的重視,即“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盡心章句下》四、當堂訓練對比閱讀《王者貴天》劉向五、課后作業——讀進作者。1、孟母教子的故事。
2、孟子宣傳仁義之道的故事。
3、表現孟子蔑視權貴、剛直不阿的品德故事。
第3課時(預習展示課)一導入新課:故事: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內原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環境中的鹿,優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了。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來,不久鹿群又生機煥發充滿活力了。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引出課題
(二)重溫孟子:
1.關于孟子的常識。用兩分鐘時間搶記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 (作者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稱為“亞圣”,名軻,字子輿。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板書課題、作者、體裁)
二.檢查預習讀課文的情況: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節奏。
三,自主學習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節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用于敘述,列舉事實,為后面的論證奠定了充分的事實基礎。
試標出下邊句子的節奏(用“/”表示),然后練習背誦課文。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特別是像《孟子》這樣短小嚴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為重要。本題就是鍛煉學生劃分句子結構、學習誦讀的能力。
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3.字詞檢測:
通假字及解釋
(1)親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衡于慮 (4).法家拂士
4.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疏通文意。
5.聯系上下文,說說加點字的古今意義有什么不同。
這一題是幫助學生積累古今語義有差別的字和詞,為學好文言文打下基礎。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發:古義──被任用;今義──送出、交付 舉:古義──被舉用;今義──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