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背 影
作家與作品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祖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XX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于單調,所以他后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秀麗,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于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御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于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有關資料
1.把握本文的語言特色
文章語言極為簡練,樸素自然,通篇運用白描手法,使文章顯示了一種自然的美,質樸的美。如父親送別兒子時說的四句話,粗看似乎覺得簡單平淡,但是細細品味,句句話中有豐富的“潛臺詞”,父親內向的性格,努力克制自己感情的心理以及對前途隱含的憂慮,對兒子深深的愛撫,都滲透在字里行間。又如為了與全文的感情協調,文章十分注意用詞,都是選用了色調灰暗陰冷的詞語:禍不單行、狼藉、虧空、變賣典質、慘淡……一片凄云愁霧,構成了一幅凄冷的圖景,使父子之情被烘托得更加深沉感人。全文僅有兩處點了色彩,即“紫毛大衣”和“朱紅的橘子”,但是大衣只是當做坐墊,橘子卻無心品嘗,以亮色襯托暗色,越發顯示出父子在此時的心情何等郁悶。語言的樸素和簡潔,還表現在全文幾乎都是用的“家常話”,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生活氣息很濃。如文章開頭由徐州、揚州、南京寫來,四次重復祖母的亡故和父親的虧空,都是用平實的語言,為刻畫“背影”鋪設了一個典型環境。平淡的語言起到了不平淡的作用。又如在寫到父親買了橘子回來時,“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似乎是作者不經意的一筆,但含義很深。“撲撲衣上的泥土”是實寫,而“心里很輕松似的”是虛寫。以虛襯實,既表明了父親為兒子做完了最后一件事后坦然自得的心情,又說明了父親怕兒子難過,故作“很輕松”的樣子。真是言淺而情深,腴厚的思想感情從樸素的語言中自然流露出來。這實在是散文中上乘筆墨。